图说:外国专家在上海工作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汇天下之英才,集全球之智慧。昨天,上海举办在沪高层次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单位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外国专家对上海如何更好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提出建议,就引进和留住外国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外国人才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建言献策。
外眼中的魅力城市
来自印吉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朗格,在上海生活了12年。这位黝黑脸庞的印度专家,已经自诩为“上海人”。在他心目中,上海要成为旧金山、纽约那样的全球卓越城市,必须要有突破性的创新。以硅谷为例,90%的创新者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各地的人才到硅谷去创新。”在未来的4-5年间,上海的引进人才数量还可以再翻一翻。“
近年来,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上海市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人才政策措施。据市科委介绍,2017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等外国人才政策,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实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突破,主要包括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的部分程序,人才创新政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加大力度吸引各类外籍研发人才等。在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完全由外籍人士投票产生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上海已连续6年排名第一。
作为一座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除了吸引海外名家名人,上海应该留住更多有潜力的外国留学生和青年人才。2010年起特聘为上海海隆石油化工研究所专家的俄籍科学家季莫宁建议,上海高校或研究院所可以提供多语种的线上课程,吸引各个国家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同时,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也应该有英语版本,外籍学者可以在境外承担国内的项目,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被引入上海。“而许多外籍学者的家庭成员也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帮助他们获得一份工作既有助于国际交流融入,也可以支持科创中心建设。”
科技人文多元交流
在上海,从大学教室的三尺讲台,到研发中心的试验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到如今翱翔蓝天的C919大飞机;从上海光源项目,到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来自全世界的外国专家的倾力参与和无私奉献。截至目前,上海已有55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外国专家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重大专项、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制造项目及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重点,一大批外国专家在上海抛洒智慧,更在上海收获梦想。他们对这座城市“综合素质”的提升,充满期许。
乌拉尼亚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希腊语专家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同人性价值紧密结合,盼望上海有更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她建议,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课程,让上海学生更好地欣赏世界文化;组织国际书展或多语种艺术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展示各自的文学艺术;图书馆、书店里有更多双语、多语种的书籍和杂志,文化艺术领域不同的观点不断交汇。
“而且,艺术的发展不能仅限于博物馆或艺术馆,也应该出现在公共空间。我们可以打造更多的公共空间,把公众和艺术结合起来,这对于文化环境是很有益处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