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上海科改“25条”破解“顽瘴痼疾”

   2019-03-21 文汇报
41
核心提示:创新是“新引擎”,改革是“点火器”。上海今天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

创新是“新引擎”,改革是“点火器”。上海今天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上海科改“25条”),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扫除科技体制机制障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五年前党中央交给上海的重要使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上海要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近五年来,上海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台出口欧美的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芯片、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首个抗阿尔茨海默症糖类新药……上海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达到82.62,位居全国第二。

然而,审视上海的科创环境,仍有诸多瓶颈需要突破:管理体制过于僵化、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动力不足……

破解科技体制机制顽瘴痼疾,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上海必须再次思考“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些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上海科改“25条”的出台,正是以近年来上海的踏实实践与经验,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深入回答。

上海科改“25条”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指导思想。人员定编制、绩效工资限制总额、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这些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捆住了创新主体的手脚,违反了科研规律。

提升科技原创能力,最需要的就是放权松绑、激发活力。

探索创新科研运行管理体制,上海科改“25条”重在打破行政隶属与级别,进一步扩大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自主权,简化、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正如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海科改“25条”重在优化人才评价制度。“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无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用技术的工程师,还是从事科技管理服务、实验技术、临床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根据实际工作与贡献得到公正评价。不看“本土”“海归”的标签,或不再以各种“帽子”衡量人才水平,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体现科技创新各个不同环节人才的劳动价值,使每个岗位都能有合适的优秀人才驻守,使创新引擎产生更强劲的社会推动力。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离不开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借外力、搭平台、练内功,上海科改“25条”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的要求: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文化的优势、创新的基因,打造上海的创新文化品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对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于落实。上海科改“25条”的很多条文还是方向性、指导性的,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科委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使之尽快在提升上海创新策源能力上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