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崇尚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9-05-16 文汇报
39
核心提示:· · · · ·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身处创新高峰期的中青年科学家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

·

·

·

·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身处创新高峰期的中青年科学家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面对成功,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位获奖者总说自己很幸运:幸运地选择海外学成回国,幸运地遇到中国科研的黄金时代,幸运地在上海遇见梦想启航的风帆——从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到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上海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一架完整天梯,让人才成长之路天堑变通途

今年起,两年一次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将改为一年一次,扬帆、启明星、浦江人才等计划也将加大资助力度。未来,将有更多中青年科学家潜心实验室,抢占制高点,跑出加速度。

白志山:抓住每一个机遇,坚持到底

白志山:19792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吸附颗粒制备、界面的调控和机制、分离强化技术与装备等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和重大工程支撑技术研究。

科创感言:遇到问题不退缩,只要坚持,终会成功。

本报首席记者许琦敏

把水和油摇匀,变成乳浊液,再在几秒之内将它们彻底分开——这怎么可能?但在石化工业生产中,这是经常要碰到的情形。而且,如果分离做不好,甚至有可能会让整套工艺无法投入使用。

而这正是白志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非均相分离。自博士阶段起,他就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个项目中苦苦探索,至今已经摸索出一套理论体系,由此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的技术,已在我国25个省市的百余套化工生产装置上得到应用。

一路走来,幸运是白志山的最大感受:幸运地遇上我国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幸运地碰上信任自己的合作企业、自己的想法全都幸运地付诸了实践……对于这些幸运,他说,要踏踏实实抓住每一个机遇,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石化行业其实已相当成熟,想要从无到有建立一套全新的理论或体系,几乎不可能。白志山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着清晰的认识,但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在刷新,过去只能将就着用的设备,面临很大改进余地,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往往会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也会带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白志山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离心萃取分离的技术研究,为了寻找合适的实验机会,单单说服企业就用了一年时间。需要做很多实验,要把原理解释得很清楚,而且我们还自己出钱做了设备。白志山说,来来回回沟通了很多次,企业终于被他们的踏实感动了,愿意给他们一个实验的机会。

近几年,白志山又在离心萃取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聚结技术。这是仿效蜘蛛丝在潮湿环境中凝聚水滴的原理,让不同液体混合的乳液在通过全新材料与结构开发的蛛网时,很快实现精准分离。这一技术在近几年兴起的烷基化汽油生产上大放异彩。该技术使国内企业完美避开了国外技术封锁,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项技术在行业内得到认可与推广,周期往往长达七八年,没有认真与坚持,看不到最后的彩虹。白志山相信,遇到问题不退缩,坚持下去,终会成功

蒲华燕:80后女博导深耕减振降噪

蒲华燕:198212月生,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海洋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从事智能与自主机器人的研究应用。

科创感言:经过创新这种酿成的甜,是我尝过最美的味道。

本报见习记者金婉霞

在昨天揭晓的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的获奖者中,上海大学教授蒲华燕显得很特殊:80后、女性,从事的科研领域还是很硬核的机械自动化。

一直以来,振动和噪声是干扰精密仪器稳定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科学探测对仪器精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减振降噪成了燃眉之急。早在2005年,蒲华燕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了这一领域。

2011年,蒲华燕来到上海大学,参与精海系列无人艇项目的研发工作。出海航行时,巨大的风浪会对无人艇携带的精密仪器产生干扰,要让它们正常工作,就得想办法去除冲击和振动。通过减小支撑刚度可改善振动冲击的传递。传统上,可通过增加支撑体积来降低固有频率,可无人艇对体积有着严苛的要求。蒲华燕说,如何做减法成了他们当时的主要难题。对此,蒲华燕发明了电磁可控非线性负刚度特性生成方法,通过电磁合成的负刚度再结合抑制控制算法终于解决了难题。

理论方法要真正运用到工程上,必须通过计算机仿真测试、实验验证等环节的考验。经不断优化,蒲华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将精密仪器的固有频率降噪至国际领先的0.19赫兹;大幅降低潜艇水听器的背景噪声,拓展水听器在海洋中的作用距离……此外,蒲华燕还带领团队攻克了机器人高自主运动控制、机器人多运动模式高机动运动装置设计等多个难题。

在蒲华燕领导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教授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常常四五个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各抒己见。她说,减振降噪涉及材料、结构、自动化控制、算法等多个学科领域,离不开各专业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这是一个1+12的时代,没有人能获得单打独斗的胜利。

陈运文:用数学的方式断文解字

陈运文:19817月生,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主攻计算机阅读理解文字。

科创感言:上海是最好的创业热土,张江男踏实肯干。

本报记者沈湫莎

陈运文的办公室名叫最大熵,是一种算法,公司其他房间也都以算法命名,可见他对数学的喜爱。在复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他想到要把自己的数学天赋用在攻克计算机阅读理解文字上。此后,他一头扎进文本数据的世界,用数学的方式断文解字

2015年,他创办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达观数据)。眼下,已有几百家企业正在使用达观的语义理解人工智能产品。2018年,达观数据获得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陈运文说,迄今为止,文本智能处理已经走过了符号主义、语言规则、统计学习、深度学习四个阶段。在去年底斯坦福大学推出的考验阅读理解能力的SQuAD大赛上,计算机的英文阅读能力首次超过人类,这意味着人们距离人工智能要协助人类断文解字的目标,已经很接近了。

和英文相比,计算机理解中文更难。比如,如何让计算机知道陈运文是一个名字呢?他让计算机熟读百家姓,这样当计算机再次读到这个字时,就知道它可能是一个姓,再通过喂食大量文本,计算机可以用统计学的办法留意到人名搭配的词语,经反复练习后,当计算机再次看到陈运文时,就知道这是一个名字了。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发现,这句话对计算机非常适用。陈运文说。

创办达观数据前,陈运文属于国内互联网产业第一批弄潮儿2011年,他所在的大数据团队就开发出了一套个性化的新闻推荐系统。2015年,他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选择创业。那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了一支好团队,团队成员曾在各种世界计算机程序大赛上披荆斩棘。我们四年间写了两三百万行代码。这意味着,团队已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文字坐标系,这使得它已经能够帮助人类处理许多复杂的日常工作。

文字这个东西,越做越有意思。陈运文说,他还有更大的目标,希望未来510年国内一半的企业能用上他们的系统。他更希望为普通消费者研发能处理文本的小秘书”——它能帮你润色文章,甚至只要告诉它提纲,就能帮你写出思路清晰的文章。

达声蔚: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回国创业

达声蔚:19731月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电路专业博士,上海小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公司在影像智能终端产品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科创感言:敢于放手,让企业满怀信心去创新。

本报记者沈湫莎

一只扎根上海的蚂蚁撬动着全球智能影像市场:截至去年,小蚁科技拥有1300万全球用户,其中包括50万商业用户,在影像智能终端产品、计算机视觉算法、深度学习等领域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

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达声蔚一直怀揣着一个理念:无论选择做什么,都要把它做深做透,给用户最好的体验。他说,这是小蚁的生存之道。

达声蔚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同年赴美留学,选择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学成后,我肯定要回国创业。留学前,达声蔚就给自己定下人生目标,这不仅是一腔爱国热情,更是他冷静分析后的决定。他说,中国在集成电路上的技术积累并不弱,而且市场广阔,在中国创业更易成功。

2006年,达声蔚回国与在武汉开设芯片厂的中芯国际合作,创办了磐宕微电子,生产音频芯片。那时的想法是快点把技术变成商品,把中国芯片推向海外。”2015年,达声蔚决心走出集成电路这片舒适区,搭上互联网高速列车,小蚁科技由此诞生。他坦言:在集成电路领域是做自己熟悉的事,只要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进入互联网领域,要把姿态放低,像小蚂蚁一样辛勤工作,但又有无穷的力量。

小蚁科技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小蚁智能行车记录仪,众筹价289元,却加载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并在安全、清晰度、夜视、广角、耐晒、耐颠簸等方面有着不俗表现。便宜又好用的小蚁科技产品俘获了全球消费者的心。2016年,小蚁YI智能摄像机勇夺美国亚马逊黑色星期五监控摄像机品类销量第一;2017年,小蚁4K+运动相机成为亚马逊最佳新品运动相机……截至目前,小蚁科技的一半市场在海外。

然而,小蚁科技并没有在单个产品的成功上。达声蔚知道,互联网的吊诡就在于大众口味的变化莫测,只有不断用创新满足消费者对酷炫产品的无限追求,企业才能一直引领潮流。过去两年中,这只勤劳的蚂蚁又耕耘出智能家居、新零售等落地新场景。

熊红凯:独创理论解码超高清视界

熊红凯:19737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致远学院副院长、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信号处理、编码与通信、视觉与机器学习。

科创感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基础研究贵在坚持。

本报见习记者金婉霞

这几年,网络视频从标清到超清再到蓝光,影像质量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背后,离不开通讯技术的持续升级。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熊红凯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峰。

熊红凯率先在国际上将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到可视媒体通信中,独创了一整套方法和技术,被国际同行们誉为出色的成果突破”“代表性的方法。同时,这些技术在腾讯科技、宇龙计算机通讯科技、百视通网络电视、美国高通等企业得到了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额逾22.17亿元。

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多媒体图像,在通信专家眼里其实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格,格子分得越小,图像质量越清晰。熊红凯解释说,这就好比是玩拼图,分得越细,呈现的拼图也就越清晰。不过,决定哪些拼图碎片是不可缺失的、哪些是可模糊处理的,如何把拼图碎片归类整合等等,都是一道道技术难题。

如何在有限的带宽条件下,通过新理论、新方法来提高视频直播的质量成了熊红凯瞄准的研究课题。可没想到,单是理拼图这一个任务就耗费了八年多时间。当时,由于并不存在一套方法性的原理,熊红凯决定从最底层的基础理论开始摸索。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什么时候才有结果,其实心里没底,跟着他一起做课题的研究生曾因无法按时毕业向他抱怨。也许,我们也可以做些短平快的项目,但这不是我所期待的研究。熊红凯明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基础研究贵在坚持。

果然,熬过痛苦的八年,熊红凯迎来了收获季节。截至目前,他发表学术著作一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IEEE汇刊长文50篇,顶级会议论文28篇,四次获国际IEEE会议论文奖。更难得的是,他发明的技术在我国航天高清摄像的视频分析中表现出色,成为视频点播等视频应用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使高清视频节目走进全国26个地区,覆盖3600万用户。

如今,面对卫星云图、医学影像等多个应用领域的新需求,熊红凯正在尝试借助深度学习技术让理拼图这件事变得可预测、更智能。

作为一名导师,熊红凯特别注重对学生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们不做习题式的科研。他的直博生至少需要六年才能毕业,因为他希望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一些高质量的科学探索,养成独立的理论素养和风格,将来顺利走上独立的学术道路。在这种培养理念下,熊红凯有两名学生获得了美国大学的正式教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