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成绩亮眼

   2019-05-23 新民晚报
48
核心提示:■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神经精神与人类遗传学研究室的基因测序设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

■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神经精神与人类遗传学研究室的基因测序设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上海搭框架、打基础,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的主要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2018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上海参与了11项;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五年来硕果累累,成绩亮眼。

一大批“国之重器”落沪

五年来,上海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同时,主动参与微纳电子、量子信息、海洋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

五年来,一大批“国之重器”纷纷落沪,上海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硬X射线装置是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领先全国。

依托基础科学优势领域,上海主动承接200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在“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五年间,上海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立足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光子科学等领域,先后启动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智能、全脑神经联接图谱、拓扑量子材料、分子机器、智慧天网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投入超过40亿元,为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夯实基础。

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上海创新持续发力。

如今,上海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创新高地。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是上海创新策源的优势所在。上海积蓄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五年来生物医药产业活力迸发。此外,上海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已经成立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记者 马亚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