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够硬核!够励志!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成绩单亮点纷呈

   2019-05-22 新民晚报
34
核心提示:图说:克隆猴“中中”“华华” 中科院神经所供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图说:克隆猴“中中”“华华” 中科院神经所供图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上海搭框架、打基础,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以来的主要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2018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上海参与了11项;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五年来硕果累累,成绩亮眼。

图说:C919大飞机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创新策源力升级

五年来,上海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

上海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一大批“国之重器”纷纷落沪。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硬X射线装置是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领先全国。

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科创勇当“排头兵”。上海主动承接200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目前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1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启动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地方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

图说:上海光源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核心技术持续发力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上海创新持续发力。

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创新高地,上下中游全面发力。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未来科技产业热点,上海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沪设立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成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科创承载区点面结合

上海在基础研究上有积累、有优势,在城市综合服务上有经验、有能力。为了更好支撑科创中心建设,2017年上海发布《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首轮涉及“五个一批”7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32个项目已完工。同时,谋划推动张江实验室总部研发大楼、绿谷全球糖类科学研发中心等约80个新一轮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如今,张江科学城正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迈进。

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上海各区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科创承载区,以产业地图为导向,加强信息共享,鼓励有梯度、差异化布局产业。目前,上海已有56家单位通过《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实施股权激励。浦东、闵行、杨浦、徐汇、嘉定、松江等,发挥科创资源基础雄厚的优势,探索科技创新的不同路径和模式,着力打造紫竹、漕河泾、临港、松江G60科创走廊等重点科创区域。闵行成果转化示范区、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区、徐汇科技服务示范区、漕河泾知识产权示范区……浦江两岸,各具特色的科创区域百花齐放,充分激发全市各区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潜力。

与此同时,上海科创建设对接国家战略,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攻关计划。在“长三角大仪网”中,区域4.5万多台、总价值超过519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服务整个长三角科技创新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海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5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深入开展中俄战略科技合作。

图说:张江科学城展示厅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天下英才安居乐业

上海,在外国科学家眼里连续七年都是“最可爱的城市”,在国内科研人才的心中更是安居乐业的首选地。五年来,上海制定人才政策“20条”“30条”,积聚了一大批科创英才,“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达到65人(占全国11.2%)。目前,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共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近500张,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国内人才培育方面,大力引进培育国内高端人才,目前已集聚中国两院院士171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级博士后264人,首席技师1617人。通过实施积极的人才户籍和居住证政策,近五年共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3.2万人,办理居住证转办常住户籍4.3万人,新办居住证积分17.8万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结构。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上海不断优化人才综合配套环境,在人才医疗方面,部分公立医院和26家外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人等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统一境内外患者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在人才安居方面,全市累计筹措公租房等房源约15.2万套,累计供应房源约11.5万套,累计入住青年人才10万人以上;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问题上,进一步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发布《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蓝皮书》,研究制订《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实现人才的安居乐业。(记者 马亚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