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上海光源。本报记者袁婧摄
面向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上海方案”;全力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早日获批;完善科创板为引领的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完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保障
2014至2018年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上海参与11项;2018年全国十大科学进展,上海成果名列前两位;不久前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上海是全球六大直播地点之一……在昨天(5月21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答卷徐徐展开,而面向未来的建设蓝图也一一展示。
过去五年的成果如同一个个创新“脚印”,记录下上海不断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的坚实步伐,也为未来科创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引领科创策源能力提升
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到2025年这些设施将全部建成,这些“科研重器”将推动上海成为相关领域的国际“科研重镇”。
依托先进的大科学基础设施群,一批瞄准世界前沿科技的研究机构也纷纷挂牌。
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将组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为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同样坐落于张江的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也初具规模。
据介绍,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了0.35个百分点。近年来,上海还启动了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等八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地方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
持续的投入和推动,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而上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是上海的优势产业,也是2019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着力发展的关键领域。
集成电路被誉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是现代工业的“粮食”。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形成了一批国内龙头企业和有潜质的独角兽企业,去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在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在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
在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就出台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上海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这也吸引了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沪设立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在生物医药领域,原创新药GV-971已经完成临床试验并申请上市,这将打破全球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市场16年没有新药问世的处境。此外,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有32个品种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
“上海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
科创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更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这方面,上海也是成绩斐然。
2016年国务院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改革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在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务制度、天使投资税制等方面,上海还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在国务院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而持续改革,“放权松绑”才能为用人主体和人才“增动力、添活力”。
五年来,上海发布了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上海“人才20条”“人才30条”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坚持全球视野、眼光向外、国际标准,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今年上海更是发布了“科改25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率先探索优化科创中心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
面向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上海方案”;全力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早日获批;完善科创板为引领的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完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保障。
副市长吴清出席发布会并介绍相关情况。(记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