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可向东京湾地区学什么?那里在打造两大经济引擎

   2019-08-02 上观新闻
42
核心提示:日本东京湾地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金融业高度集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全球100强创新城市”评选

日本东京湾地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金融业高度集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全球100强创新城市”评选中,从东京至横滨的东京湾地区整体入选,呈现出连成一片的创新高地。

上海在建设“五个中心”进程中,可以向这一地区借鉴哪些成功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两位专家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东京的两个核心区、优良的营商环境、发达的都市型制造业,并建议上海区政府和开发区管理部门保持战略定力,通过高质量发展而非空间扩张来提升经济密度。

以国际商务、创新交流为核心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市科委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屠启宇研究员介绍,东京湾地区分为4个圈:最小的圈是东京主城区,由23个区组成,面积为623平方公里;第二个圈是东京都,包括东京23区、多摩地区和岛屿部,面积近2200平方公里,最高行政长官为东京都知事;第三个圈名为“大东京”或“东京都市圈”,覆盖一都三县(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最大的圈名为“首都圈”,覆盖一都七县。按屠启宇的理解,值得上海对标的东京湾地区是指第三个圈,即“大东京”或“东京都市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疏解大量人口涌向东京都的压力,日本政府在东京湾地区布局建设了筑波科学城等多个功能型城市,并在东京都多摩地区建设了以科技为特色的新城。屠启宇解释说:“那时,科技创新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日本政府重视,之所以要建立筑波科学城、多摩科技新城,主要是为了平移东京都的一些城市功能,缓解人口压力。”

而今,科技创新成为了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179月,东京都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都市营造的宏伟设计——东京2040》发布,提出要建立两个核心区,分别是23区“国际商务交流区”和多摩“创新交流区”,希望将其打造成驱动东京湾乃至日本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春燕博士说,这两个核心区的建设,与东京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的“亚洲总部特区”一脉相承,旨在集聚亚洲总部和研发业务。东京重点扶持的产业包括:信息通信、医疗、化学、电子、精密机械、航天、金融证券以及创意产业。为此,东京都推出了6项举措: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设立等事项提供免费咨询;对符合政策的地区总部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资助;向企业介绍低价办公场所;开展“东京商务受理”援助项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企业办理各类行政手续。“东京政府对企业的服务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春燕说,“与上海相比,他们引进企业的门槛很低。只要创新性强,只有23人的企业也能享受这些政策。”

近年来,多摩地区通过住宅区大规模改造,具备了宜居环境,吸引各国科研人员和留学生入住。通过道路空间重构,当地交通已十分便利,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创新交流”。

借鉴大田,发展都市型制造业

东京都大田区的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十分发达,对上海也有借鉴价值。大田区属于东京都主城区,为何制造业发达?据春燕介绍,日本政府上个世纪开发了从川崎延伸至横滨的临海工业区,受此影响,大量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企业集聚到东京大田区,使那里成为一个都市里的工业基地。大田区的制造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人以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左右。它们都擅长某些基础技术和技能,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形成了一条产业生态链。

除了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大田制造业还包括涂装、热处理、金属皮膜等。大田制造业的业务来源很广泛,外来业务远远高于内部产生的业务。即便是只有3个人的企业,也能够拿到外来订单,显示出当地制造业的集聚效应。

屠启宇认为,大田制造业的发达有其特定原因,但也能给上海发展高端制造业带来启示。都市型制造业不是城市必需品,然而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未来先进制造兴起,包括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在内的制造业落户城市、进入商务楼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未来先进制造的一大特征是“生产即消费”,类似于服务业。以3D打印为例,传统制造业的运输环节不再需要,工作坊根据网络传来的3D模型打印就能制造产品,而且不需要工业用电,排放量、噪音都很小。“只要付得起租金,3D打印工作坊就可以进商务楼。”因此,即使是在上海中心城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也不必排斥制造业,可以筛选、扶持一批代表未来先进制造方向的企业,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

走老路是做大经济密度的分母

与《都市营造的宏伟设计——东京2040》相仿,《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也高度重视国际商务和科技创新。“上海2035”把发展愿景定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句对未来城市的描绘,为上海市民津津乐道。

“东京2040”同样看重城市的温度,提出到2040年,要把东京都建成“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排名第一的城市。这个指数由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编制,其一大特点是不光比硬指标,还注重“用户体验”,把经常奔走于各个城市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艺术家、游客、本市居民等5类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将他们的体验作为排名依据。以研究人员为例,调查问卷包含6个方面:一座城市的科技领军人物数量、科研机构数量和水平、研究人员就业情况、研究人员创新创业机会、薪酬水平和科研经费保障、宜居状态。由此可见,这份问卷关注的是城市对研究人员的温度。

在屠启宇看来,当下上海一些开发区管理部门面临着“战略定力的困境”。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开发区走上了扩张空间、提高开发强度的老路,没有把重点放在功能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实,走老路做大的是经济密度的分母,反而会降低经济密度。当然,我很理解管理者的做法,这能增加财政收入,但我希望上海在城市发展中能保持战略定力,以‘上海2035’为蓝图,对标东京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他认为,唯有致力于功能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才能提升经济产出端的密度。(作者 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