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即将过去,哪些科创故事令你印象深刻?某种期盼已久的新药,某项超级能干的AI,某个惊艳了全世界的时刻,还是某位顶尖睿智的科学家?蓦然回首,发现其中很多世界级故事就发生在上海。
拥有完备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产业瞄准“中国芯”,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高地吸引着来自全球的AI企业和人才,“创新药”不断涌现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十足……2019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继续开足创新马力,在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区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重点突破和跨越,踏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的创新“节拍”,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图说:在张江科学城高度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聚焦“中国芯” 努力突破“卡脖子”
集成电路产业,拥有一条漫长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堪称国之重器,是国家的“硬核”实力之一。在集成电路创新链的关键“硬核”中,嵌入一颗颗“中国芯”,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梦想。今年,上海兆芯发布新一代16nm 3.0GHz x86 CPU产品——开先KX-6000和开胜KH-30000系列处理器,“中国芯”的自主研发之路上又绽放了一朵“创新之花”。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教授看来,16nm 3.0GHz x86 CPU的发布,是“核高基”重大专项的重要成果,代表着我国高端芯片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有了重要突破。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在2006年起步的国家重要科技计划,作为十大民口专项的首个,“核高基”肩负着解决我国最重要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重任,其中的中央处理器是攻关的重中之重。2014年,“核高基”专项把最大的一个课题交给了上海兆芯。成立于2013年的上海兆芯,致力于研发并量产处理器芯片,目前已研发五个系列的产品,并成功开展规模化推广应用。
据介绍,兆芯新一代处理器单颗SoC芯片包含了CPU、GPU和芯片组,具备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非常适合PC、超级本、服务器和嵌入式计算等各种硬件平台。其中,开先KX-6000系列处理器可更好地满足移动平台设备的配置需要,性能相当于英特尔目前主流的第7代i5-7400水平。目前,两款芯片已完成多款软件产品的兼容性认证,并有多个硬件产品完成开发,实现批量供货。
除了上海兆芯,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华大半导体、紫光展锐、上海微电子装备、盛美半导体等众多知名企业汇聚上海,组团攻克“中国芯”的一个又一个难点;
图说: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产品
在设计领域,上海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能力已达到7纳米,其中紫光展锐在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
目前,600多家上海企业遍布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几乎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在上海,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近18万人,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涉及产品门类齐全,部分领域与国际同步,制造工艺进入14纳米,装备材料实现突破,人才环境日益优化,已经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中度最高、综合技术最先进的地区。
当前,上海正聚焦推进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特别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统筹国内外优化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等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同时,依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依靠国家创新中心和本市服务平台,加快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
“AI大咖”汇聚 创新引擎动力十足
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一家盲人按摩店里,一位盲人按摩师边工作边用语音指令与AI“新助手”亲切互动,枯燥的工作环境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人流拥挤的商业步行街上,搭载四路广角高清摄像机、一路红外热成像及一路变焦高清摄像机的警用巡逻机器人认真执勤,它自带的升降式云台能“登高望远”,全角度“视野”实时回传现场图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东院,每天有一台白色箱状机器人来回穿梭于手术室和库房之间,它日行两万步不觉累,微笑依旧态度亲切……
这一年,随着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功举办,上海面向全球发布了第二批19个世界级应用场景,聚焦AI+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AI渐渐退去了“纯技术”的神秘面纱,通过一个个场景应用,从未来走到百姓身边。特别是,走进位于浦东的张江人工智能岛,一系列智能管理集中应用,更让AI未来看得见:
走进岛上的AI体验中心,一位热心的安防机器人正在执勤,空中的无人机配合巡检,水中有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水质;在AI+园区管理场景下,装有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消防、绿植灌溉、智慧路灯、智慧井盖和智能水务都能各司其职,将工作全程即时反馈至大屏幕上,助管理者“屏控全岛”;点开园区服务APP,无人驾驶园区短驳车就会来到身边,送你到指定地点,然后自己开回去充电…….
图说: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真实场景;作为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将率先应用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并以整个园区为载体,为技术与技术、产品与产品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作为AI未来最核心的创新引擎,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全球最新最酷的AI产品得以就地转化。
目前,张江人工智能岛上集聚了IBM研发总部、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巨头,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小蚁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科技企业。本月中旬,阿里巴巴在上海最重要的布局——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也在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正式启用,“平头哥”芯片研发及云计算团队首批入驻。
新药捷报频传 建生物医药高地
科技创新制高点不仅包括面向未来的“高精尖”,更包含着“活在当下”的民生之需。对中国创新药的渴望与呼唤,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本土药企用初心和恒心“几十年磨一剑”。终于,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原创新药自张江药谷捷报频传。
华领医药研发的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葡萄糖激酶活性剂(HMS5552)2020年底将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复宏汉霖研发的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已于2019年2月22日获批上市,实现了国产生物类似药“零突破”;上海君实生物研发的创新抗PD-1单抗拓益,成为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国产PD-1抗体药物……
特别是,11月2日,阿尔茨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代号GV-971)被批准上市,成为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填补了这一领域多年来全球没有新药上市的空白。而这款新药上市的过程,不仅见证了科研团队22年的默默坚持,更离不开创新生态的生机勃勃。
图说:在张江科学城展示馆展出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模型
经过二十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张江地区共有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服务平台22家,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提供了全创新链研发服务支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庄珺告诉记者,这22家平台机构贯穿了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到药物中试生产以及商业发展的产业服务链,具有“覆盖范围广、技术水平精、服务能级高”等特点。
“良好的创新生态就像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栖。”在庄珺看来,正是基于前期的持续跟踪与支持,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开始迎来“井喷期”。据统计,国家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研发,就有1个来自上海张江,张江创造的新药批准进入临床成功率是全国3倍。其中生物药项目获批和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均占全国的20%左右。“这些新药在研发过程中均充分利用了张江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场化CRO平台提供的平台服务和智力支撑。”
与此同时,一系列新药审批机制的创新探索,也助中国创新药获得“加速度”。以“九期一”为例,得益于上海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药品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分离,研发机构得以集中有限的资金、人才去做研发,不仅加快了新药产业化进程,更避免了厂房的重复投资建设和产能浪费;上海市药监局主动与国家药监局沟通,跨前服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受理到审批的全过程,老百姓得以更快用得上临床急需的新药、好药。
新药创新层出不穷,如何让高峰相叠汇成高原?一个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代表国家水平的原创新药研发高地——张江药物实验室应运而生。市科委有关领导告诉记者,目前张江药物实验室建设方案正在不断完善,实验室用地选址工作加快推进。我国新药研究已从跟踪仿制阶段发展到模仿创新阶段,并向原始创新阶段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张江药物实验室可以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联合全国在原创新药领域具有雄厚基础和优势的骨干研究机构,聚焦基于疾病机制研究的新药发现及药物研发新方法、新技术发展。
据悉,张江药物实验室将组织糖科学和糖类药物大科学计划建议方案,目前“糖类药物”市级重大专项已进入专家评估阶段,即将启动实施。同时,张江药物实验室还在积极争取国家“十四五”大科学设施“药物靶标发现与确证交叉科学设施”在沪落地建设,将通过构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原创候选新药发现关键技术体系,真正实现设计药物精准化、智能化。(记者 马亚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