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自然》杂志为上海开放创新点赞:全球创新热土

   2019-12-23 上观新闻
36
核心提示:近日出版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刊发报道《全球创新热点之地》,介绍了上海开放创新,支持外资企业融入

近日出版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刊发报道《全球创新热点之地》,介绍了上海开放创新,支持外资企业融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近况。“上海开放的政策和丰富的政府计划推动着科研、教育和工程协同发展。这座创新中心城市正在高速向前迈进,持续吸引全球各地的重大项目、领军人才和丰厚投资。”这篇报道的导语,为上海点赞。

强生生命科学孵化器JLABS落户张江科学城、西门子与上海市科委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是《自然》杂志重点报道的两个案例。JLABS@上海占地4400平方米,是强生公司在全球设立的最大孵化器,也是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亚太地区设立的首个生命科学孵化器。谈及在上海张江建立全球创新区域中心的原因,强生JLABS@上海负责人Sharon Chan表示,上海集中了中国最丰富的医学研发资源,而且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对强生公司给予了很大支持。

目前,已有来自多个国家的31家企业入驻上海JLABS,覆盖制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等多个领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能得到强生公司的扶持,并保留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创业自由。“中国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正在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Chan说,“入驻上海JLABS的企业之间,以及入驻企业与上海众多其他初创企业之间,拥有大量合作机会,这一点让我们感到很兴奋。”

《自然》杂志报道《全球创新热点之地》第一页

与强生相仿,西门子也正在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今年3月,上海市科委与西门子签署了科技合作备忘录。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华东地区总经理王伟国说:“这是西门子第一次与上海政府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今后我们将积极参与更多的前沿科技项目。”目前,这家德国大企业正在与申通地铁合作,研究供电系统设计与运维的优化方案,为公众地铁出行保驾护航。本月,西门子又与上海机床厂签约,双方将在工业仿真与设计优化方面开展科研合作。

“在国内外机构、专家和企业的推动下,协同创新文化正在快速塑造上海的未来。”《自然》杂志评价道。据上海市科委统计,截至目前,累计被认定的在沪外资研发中心达到456家;霍尼韦尔、诺华、阿斯利康等跨国公司已将其全球第二、第三大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加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外资研发机构共有59家;市政府已支持118家外资研发中心,为其聘雇的1431位外国高端人才办理了A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自然》杂志报道《全球创新热点之地》第二页

在外资企业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高校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埃克森美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将在高分子材料开发应用、结构与性能科研等方面开展为期5年的项目。又如,陶氏化学与复旦大学联手,将共享双方科研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同申报政府科研项目。目前,双方已开发出用于防腐涂料、电子灌封材料的新型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它们来自可再生资源,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傅国庆表示,外资研发机构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上,市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转型升级成为全球性研发中心,支持外资机构参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等建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我市科研计划项目对外资、内资企业一视同仁、开放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外资企业也完全享受。”

《自然》杂志的报道印证了这些说法:西门子与上海机床厂的合作研发项目、GE的医疗器械和软科学研究、陶氏化学的材料开发等都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的项目资金支持。上海的许多激励政策,如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能使外资研发中心直接受益。(作者: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