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终岁末,在全球科学年度盘点中,“上海元素”频频亮相:列入美国《科学》杂志十大年度科学进展的“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上海是该照片全球首发的六个城市之一;在英国《自然》杂志“新闻与观点”栏目评选出的十大论文佳作中,有两篇出自上海;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九期一”的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入选 《自然》杂志“2020年值得关注的人物”榜单……
一份份重量级年度榜单,记录着过去一年全球科学界最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也展望未来一年最值得期待的新突破。“上海创新”如此高频地出现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的年度榜单,这样的景象前所未有。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科创中心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之年。这一连串令人欣喜的“上榜”和“亮相”,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创新的全球影响力,彰显了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稳步提升。
聚焦世界前沿,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申城的冬天,张江科学城里一派热火朝天。2019年,世界最密的大科学装置群在张江加速“生长”:硬X射线装置核心部件实现技术突破并完成国产替代,软X射线装置顺利出光,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投入试运行,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即将投入使用……
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上海正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过去一年,上海在量子信息、前沿物理、物质合成、能源科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面向未来,上海落子布局了量子信息技术、超限制造、糖类药物、人工智能等新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打破全球阿尔茨海默症领域17年没有新药上市的沉寂,“九期一”正是从张江“药谷”的沃土之中生长起来的中国原创新药,也是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潜心布局创新链、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所结出的一枚硕果。与“九期一”相伴,张江药物实验室方兴未艾,糖药物大科学计划正在酝酿。解决全球关键科学问题、聚集全球优势科技资源,上海积极组织、主导、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计划,脑图谱、基因组标签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在酝酿之中。
突破机制藩篱,给基础研究以稳定支持
登上全球科学年度榜单的高光时刻,仅仅是构成上海创新全球影响力的无数个闪光点之一。据市科委统计,截至11月底,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28%。
基础研究是重大原始创新的不竭源泉,也是创新辐射的能量源头。给予基础研究稳定的支持,让科学家安心在实验室埋头创新,这一年,上海不断探索制度创新。
这一年,上海制定并落实科改“25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扩大科研事业单位自主权、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完善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专项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为科研人员“减负”,为创新“松绑”,上海首批选取20个基础研究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为科研人员送上制度“定心丸”,上海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立法。融汇了上海科创中心探索经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目前已通过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二审,即将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同时,上海不断加强科学道德与诚信建设,研究制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探索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信用管理平台,推动形成跨部门的科研信用共建联动机制。
外引高智内扶俊才,人才高地加速形成
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2019年,上海推出多重举措,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已成为全球科学家首选的中国工作城市。截至目前,上海累计核发18万份《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3.2万份,占比18%。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董佳家课题组今年10月发表的点击化学重要突破,入选《自然》“新闻与观点”栏目十佳论文,这与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点击化学创立者巴里·夏普莱斯来沪设立实验室所带来的学术滋养密不可分。
外引高智的同时,上海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成长。为让更多年轻科学家脱颖而出,市科委增设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青年项目,“启明星计划”和“扬帆计划”分别支持和立项200项和600项,资助规模均实现翻番,让年轻人更早获得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记者 许琦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