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沪上高校启动建设

   2020-06-11 中新网上海
38
核心提示:  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启动并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中国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启动并揭牌。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任其龙,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处长仲东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校长柯勤飞等共同按下启动建设按钮。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制药工程学科团队核心成员吴范宏教授、毛海舫教授、李金亮教授等,在抗肿瘤药物新药创制,含氟麻醉剂、多巴类药物、维生素等重大仿制药及其关键中间体的绿色合成方面,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了产学研转化,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中国轻工总会等省部级科技奖。

吴范宏教授团队与上海医药-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羟氯喹药物的绿色工艺技术,为我国新冠肺炎防疫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氟化学研究团队绿色氟代技术的应用研究,如单氟、二氟甲基化、氧化自由基三氟甲硫基化等应用于含氟新药的合成,该校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们学校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加快学校相关制药科技的成果转化,培养更多优秀制药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也将拉动生物制药、环保健康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柯勤飞介绍,绿色氟代制药技术是含氟药物创制研发、工程放大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破新药创制的瓶颈,开展含氟新药的设计和合成,加快重大含氟仿制药的产业化,解决氟代关键技术及绿色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共性问题。

参加揭牌的许多企业、科研院所都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柯勤飞表示,中心的建设离不开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共同参与。“未来我们将以支撑国家、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聚集高端人才,开展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合作交流、咨询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和领域,把校企双方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推动国家制药产业由仿制药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研发生产更多疗效好、老百姓用得起的放心药。”

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获批,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组建而成,依托该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该校化学学科排名为ESI全球前1%。工程中心首届技术委员会由陈庆云院士担任名誉主任,林国强院士担任主任,陈芬儿院士担任副主任,任其龙院士、潘毅、卿凤翎、魏建华、李建其、黄君勤、张万斌、曹阿民、俞飙、樊敏伟、朱为宏、吴范宏、张翱和姜雪峰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

上海应用技术与上海医药-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理生物医药股份有新公司、上海北卡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艾琪康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浙江野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巨化汉正新材料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等多家单位合作设立首批分中心,并在揭牌现场授牌。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应用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一重要举措。揭牌仪式上,签订了国家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氟抗病毒药物分中心”共建协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浙江野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研究生创新基金捐赠协议以及产学研合作协议。

中心成立后,将主要加强生物医药与氟化工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快含氟医药及相关产品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放大共性问题的解决,提高我国氟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生物制药发展新路,为我国生物医药和氟化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并实现产业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