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科委与市卫健委会同市药监局、市经信委、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公布。《实施意见》共18条,总结了上海抗疫应急科技攻关工作的前期经验,贯彻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的新指导方针,确定了加强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为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委启动应急科技攻关,通过“悬赏揭榜制”等办法布局了18项任务。上海广大科技人员快速响应、迎难而上、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在临床诊治、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药物与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等领域均取得了积极的科研进展,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抗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临床诊治:
科技攻关形成“上海方案”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的科技攻关工作坚持与临床结合,开展了新冠肺炎感染防治、创新性抗病毒治疗、脏器功能保护、阻止轻症向重症转化等一系列攻关工作,已总结形成简称“上海方案”的《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
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的研究工作都围绕临床展开,在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基础上独立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力求精准施治。“在用药方面,上海从收治第一个病人起,就开始了老药新用研究。”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说,经过多项临床研究,他们发现有些药物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这些药物就没有进入“上海方案”的推荐名单。通过对照、双盲临床试验,他们也发现一些药物对抑制病毒有效,使排毒时间缩短或症状改善,这些药已列入“上海方案”。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也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对很多轻症患者以中药治疗为主,对重症、危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龙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惠勇说,中医专家通过中药灌肠等方法修复病人的肠道,以增强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阻止病毒在肠道里的复制,有效缓解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症状,并促进了重症恢复期的“粪阳转阴”。
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
凸显上海产业优势
在生物医药这一上海重点产业领域,经过多年培育,沪研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在国内乃至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获批检测产品数量居全国首位
目前,之江生物、伯杰医疗、捷诺生物、复星长征、仁度生物、芯超生物等6家上海企业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批件,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之江生物、芯超生物、复星长征研制的检测试剂盒还获得欧盟CE认证。截至7月1日,上述企业研发生产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累计发货3417万人份,出口国外逾729万人份。
爱尔兰媒体“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ie)发布的报道《来自中国的新设备将助力爱尔兰大幅提高新冠病毒检测量》称,之江生物研发的提取试剂与罗氏、雅培的产品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其检测试剂与雅培、阿尔托纳的产品以及这个实验室自荐方法的检测结果也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成为首个由地方研制成功并获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标准物质。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伯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瑞金医院联合开发的新冠病毒核酸快检系统(检测试剂盒和检测仪样机),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鼻病毒、MERS、SARS等多种病毒,具有高特异、高灵敏、方便快捷和适用性广等优点。
沪企提供高端设备和核心器件
截至7月1日,上海企业累计向国内外提供各类影像检测设备1590台,150余个远程医疗平台共完成130万份远程诊断,用于额温枪的传感器芯片出货量超4700万颗。
国内疫情暴发后,联影医疗第一时间全力驰援,为抗疫前线提供了近1000台CT和DR设备,同时开展应急研发、集中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包括基于“天眼AI平台”的全线智能化CT、搭载“可视化曝光”功能的数字化移动DR、为临时应急场地量身定制的方舱CT以及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
依图医疗研发出评估新冠肺炎的人工智能CT影像产品,辅助医生快速判断疑似病例,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定量分析过程压缩到2—3秒。复旦大学与市公卫中心组成联合团队,研发出新冠肺炎智能辅助诊断与预后预测系统。这个系统2月21日起在市公卫中心上线运行,已服务病患320人,占上海新冠肺炎病人的93%。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研制的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是额温枪的核心器件。为了让更多额温枪尽快投入防疫一线,上海微技术工研院8英寸研发中试线2月初复工,不断挖掘产能。8英寸线厂长王诗男博士说,一款芯片的开发至少需要两三个月,但得益于前期技术积累和储备的批量生产能力,研发团队早在2月11日,就将首批9万颗芯片交到客户手中。
药物与疫苗:
迎难而上取得诸多进展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领域,上海坚持“老药新用”与“新药和疫苗研发”并举。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介绍,新药研发可分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两大阶段;而老药,指的是已获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物。
抗体药有望用于治疗和预防
与“老药新用”相比,新药研发的时间长得多,风险和成本也更高。令人欣喜的是,上海科学家并没有望而却步,已取得诸多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测定了新冠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并复筛出具有活性且对3CL水解酶具有明显抑制活性的1965个化合物,已开展细胞水平抗病毒活性测试。陈凯先解释说,3CL水解酶是新冠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蛋白,所以是新药筛选的重要方向之一。
抗体药物方面,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的在研项目获得科技部支持。君实生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产品代号:JS016)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上海进入了Ⅰ期临床试验,近日已完成所有受试者给药,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临床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的研发进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据介绍,中和抗体是一种可通过中和或抑制病原体的生物学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的治疗性抗体。抗体疗法具备多种优势,能同时用于治疗和预防。由于对病原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重组人源抗体在安全性上有所保障。与痊愈病人的血清相比,抗体可以通过工程化实现药物量产,从而保证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今年4月,君实生物与美国企业礼来制药签订了合作协议,君实生物授予礼来制药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对抗体进行产品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许可,君实生物则持有在大中华区开发抗体药物的所有权利。双方正共同推动药物在中国和海外地区的临床试验,力争让中国原创抗体新药为全人类带来福音。
5月,国际顶级科技杂志《自然》在线发布了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君实生物等单位联合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成果。据了解,我国科研人员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处于恢复期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11个新冠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阻断试验分析,筛选出代号为CA1、CB6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它们能特异性结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转染的HEK293T细胞(人胚胎肾细胞293T),表现出良好的中和活性。
完成体外实验后,科研团队进行了动物实验。他们将9只恒河猴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被注射安慰剂;预防组在感染新冠病毒前一天,被注射CB6抗体;治疗组在病毒感染后第一天和第三天,被注射相同剂量的CB6抗体。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的第四天,治疗组猴子的病毒效价显著降低,病毒滴度比对照组低3个对数左右,表现出明确的治疗效果;预防组猴子仅检测到最低水平的病毒,病毒载量峰值不超过103核糖核酸(RNA)拷贝/毫升,表现出很强的预防保护作用。
在上海市科委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君实生物对中科院微生物所筛选的备选抗体进行多路并行开发,完成了蛋白表达、免疫球蛋白Fc段(可结晶段)工程化改造、细胞株构建等抗体工艺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步骤。
多条技术路线疫苗取得进展
在牵动人心的疫苗研发领域,上海的mRNA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日前,复星医药和德国BioNtech公司联合开发的mRNA疫苗获批进入临床阶段。
上海企业斯微生物参与研发的mRNA疫苗已完成攻毒实验,正在进一步完善临床试验申报资料。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解释说,mRNA的中文意思是“信使核糖核酸”,这是一类单链核糖核酸,携带蛋白质编码的遗传信息,传递到核糖体机器后能直接翻译成蛋白质。mRNA疫苗如果能翻译成S蛋白,就会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发现,包裹新冠病毒粒子的脂肪膜表面有S蛋白,病毒进入人体后,就是通过这个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
除了mRNA疫苗,上海科学家带来的另一个好消息是:病毒样颗粒(VLP)疫苗的小鼠免疫实验已产生新冠病毒抗原特异性抗体,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已开展活病毒的细胞水平试验。据李斌介绍,病毒样颗粒是含有某种病毒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的空心颗粒,能引发人体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反应,但由于没有病毒核酸,不会在人体内自主复制。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助力药物研发和决策
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上海正从研究国内病毒及其变异,转向研究输入病毒及其与国内病毒的差异。国内疫情发生后,复旦大学、市疾控中心分别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并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毒株纯化和扩增,为建立高通量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生物分子体系奠定基础。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团队还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S2蛋白上六螺旋融合核心束的晶体结构,发现了可能导致新冠病毒的膜融合能力强于SARS冠状病毒的氨基酸变异因素。
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上海科学家准确研判疫情变化、及时提出科学防控建议。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围绕新冠肺炎的传播模式、发展和扩散趋势等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趋势预测预警报告》《关于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意见》《关于调整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等级和措施的建议方案》等多个应急预案和对策建议,为上海疫情防控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合作:
知名卫生科技组织落户上海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国际合作,上海科技抗疫同样如此。国内疫情发生后,上海市科委主动联系英国研究与创新署、以色列创新署、新加坡企发局等政府部门,就本年度双边合作项目优先支持新冠病毒相关研究达成共识。
在市科委国际合作处积极推动下,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挪威)上海代表处(CEPI)于4月17日取得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证书,标志着CEPI落户中国;6天后,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美国)上海代表处(PATH)也取得了代表机构登记证书。从建立联络到完成登记注册,历时仅2个月零10天。
与此同时,全市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积极与新加坡、以色列、韩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启动了8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
市科委还举办了系列国际线上研讨会,搭建全球专家对话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版撰文: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