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培育科技创新“热带雨林”

   2020-10-13 文汇报
32
核心提示:科技创新是“牛鼻子”。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

科技创新是“牛鼻子”。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日前亮相第二十二届工博会的很多创新技术成果就是一个证明。但同时,“卡脖子”问题仍不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科技“缺口”也不少。

如何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生态是个“软环境”,却蕴藏着“硬道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从线性范式、体系范式演进为生态系统范式,呈现出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突出特征。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培育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而不是“人工花园”。在生态环境完整的雨林中,不仅有一些参天大树,有丰富多样的植被、动物和昆虫,还有地下盘绕相通的根茎和极大量提供营养的细菌。以此视角来看上海科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大象起舞”,科创板点燃中国经济“硬科技”引擎,科创中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上海科技期刊创造“中国影响因子首超20”……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态”,使得我们对在今年形成科创中心建设基本框架充满信心。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我国面临的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没有基础学科“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因此,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科学研究当成为上海主攻方向之一。去年4月,市委书记李强赴复旦大学调研时就表示,支持上海数学中心建成世界一流。基础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那么,如何给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阳光”更灿烂、“空气”更新鲜、“水”更清、“天”更蓝。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体制机制上要“放”,让科技队伍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释放出来,让“我的科研我做主”,使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在布局上要“谋”,瞄准全球科技前沿,支持科学家勇闯“无人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不断强化原始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科技创新生态的改善也是一个累进的过程,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突出位置,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必能走出适合国情的科技创新之路。(记者 杨逸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