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全力做强创新引擎 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2020-11-13 文汇报
64
核心提示: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记者 袁婧 摄 而立之年的浦东,迎来风华正茂的“高光时刻”。吃改革饭、走开放

81113_p12.jpg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记者 袁婧 摄


而立之年的浦东,迎来风华正茂的“高光时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30年风雨兼程,30年奋斗不止,创新始终是浦东根植内心的基因。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把科技创新摆到了更为优先、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擘画浦东新征程,总书记强调,“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总书记的这番话在上海科技界引发强烈反响,令全市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深感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纷纷表示要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把创造浦东30年发展奇迹的创新密码化为再出发的不竭动力,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在庆祝大会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儒新,对总书记提出的“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理解和体会尤为深刻。他表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把现阶段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认识和理解,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


“党中央把建设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战略放在浦东,作为承担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一分子,我感到肩上担负着千钧重任。”李儒新说,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在张江初现规模。在上海光源四周,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正加快建设,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预计年内建成。他表示,一定要把国家交给上海、交给浦东的任务完成好,更好发挥大科学设施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添砖加瓦。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浦东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对此,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邰仁忠深有感触:“布局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光源已成为上海科创新地标,带动了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在张江的崛起。而今,上海光源的科研服务领域正从传统的结构生物学、物理、催化等基础研究领域,走向更广阔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领域。”他透露,光源二期部分线站已建成运行并产出成果,除了在新材料和半导体领域布局科技攻关,上海光源也在布局新一代光源的预研。邰仁忠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海光源将成为浦东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不断打磨创新的尖端“利刃”。


  坚持“四个面向”,夯实基础研究,全力做强创新引擎


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浦东立志要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上的重要一极,而深植基础研究厚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关键的一步棋。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多年从事脑科学基础研究、2014年来到浦东发展上海脑—智工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浦东乃至上海的未来点亮了创新灯塔,“眺望未来,多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是创新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要继续往前走、更好地走下去”。他表示,将继续推动生命科学、脑科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制造工艺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努力推进新发现、新技术的落地转化,让更多创新投入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浦东工作五六年,张旭最深切的感受是,“这里年轻人多,活力充沛”。张旭尤记得上海脑—智工程中心刚落户浦东时,入驻中心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初创企业只有四五家,如今已达27家,注册资金超过十亿元。“就在最近这一两年,临港新片区揭牌、科创板鸣锣开市,一连串敢为人先的创举,令这些创业企业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不久的将来,他们有望从临港走向陆家嘴,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张旭说,开放与创新是浦东最重要的精神特质,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一定要怀揣国际视野,尽力走到世界前沿。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上海中科大量子工程卓越中心教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印娟特别激动、备受鼓舞:“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已在太空中稳定运行四年,带领中国的量子科技由“跟跑”实现“领跑”。印娟说,在量子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要继续坚定创新自信,早日在量子通信领域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她透露,“墨子号”的部分技术已相对成熟,正在朝准业务化方向发展,向商业化推进;同时,团队将继续扩大既有技术优势,发展覆盖范围更大、可全天时工作的中高轨量子卫星。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立足全球视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所布下的科技创新先手棋,正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创新药”“中国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个“千亿元级”硬核产业正在这片创新热土加速培育、蓄势待发。


对历史的最好回望,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对总书记的这句话印象尤为深刻,他说,“一定要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这个‘三部曲’融会贯通,才能奏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乐章”。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离不开无数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于“十年磨一剑”的“冷板凳”“硬骨头”,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贺荣明深有体会。2002年,光刻机被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贺荣明和公司最初几位员工怀揣着一腔热血来到浦东张江,开始了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和创业之路。那时,全世界能够实现光刻机商业化生产的只有荷兰和日本的三家公司。而今,这支“梦之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上微成为世界第四家掌握高端光刻机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测试技术的公司。


全球视野谋划创新,这是浦东面向国际合作竞争时肩上的“硬核担当”。作为用来雕刻芯片的精密仪器,光刻机是由近10万个精密零件、5000余万行代码组成的复杂系统,被称为“把世界做小的工业母机”。一路走来,贺荣明对于“自主创新”的涵义有着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从零起步‘在头发丝上绣花’,固然可以学习国外经验,但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主创新。”十多年来,围绕这项“世界上最难的技术”,上微申请了近3500项专利,在先进封装和LED光刻机领域完全取代进口,这为我国更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牢牢掌握创新话语权、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的第一感觉是亲切。脚下的土地从一片荒芜到崛起一个个创新地标,他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2011年,当大批中国企业还在做仿制药时,陈力就确立了做创新药的理想。历经10年打磨,华领成功将一款全球首创糖尿病口服新药推进到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陈力坦言,华领的发展离不开浦东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团队以100多人的精干体量,联合同在张江药谷的研发外包企业、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撬动全球创新资源,“如今,不出浦东,就能完成从化合物筛选到药品上市的产业链全过程。”身在浦东这片生物医药创新高地,陈力觉得前途宽广,希望无限。(记者 任荃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