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4.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0.2件,上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70%,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标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昨天发布的《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中,一组组响当当的科创数据,勾勒出已经建成的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上海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有效完成。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是体现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研发经费投入不像基建、产能等固定资产投入,不会立即产生效益。研发经费支出发挥作用,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甚至“不计回报”的过程。继2018年上海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首次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4.16%之后,到2020年,已连续三年超4%。而超过4%的R&D数字,原本是由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2022年实现的目标。
提前完成目标,并持续高投入的研发经费,给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值。特别是,上海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使得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升级,一大批着眼世界前沿的“科技梦想”正在成真。截至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58项。在布局实施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中,已启动硬X射线预研项目、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脑图谱、脑与类脑、硅光子、智慧天网、量子信息技术、超限制造、糖类药物、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10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其中,2020年新启动糖类药物、超限制造、自主智能无人系统3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新一批专项加快布局。
同时,上海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光源二期、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已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级。面向“十四五”,推荐本市先进生物药、深远海工、药物靶标等14个设施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截至年底,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设施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全国领先。
聚焦世界科学前沿,遵循科学发现规律,置身于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在诸多重大科技问题和项目布局的带动下, 一批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脑科学、基因与蛋白质、量子、纳米、精准医疗等诸多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新领域、开辟新途径、开创新方法的重大价值,有力推动了科学的前进,为解决有关健康、材料、安全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论文124篇,比上年增长42.5%,占全国总数的32.0%。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上海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的“交卷之年”,也是新一轮中长期及“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的谋划之年。总体来看,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高水平的创新网络、法规政策及制度改革的主体架构已基本构建。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上海在当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榜单中排名第一,连续3年位列榜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首次跻身全球科技城市集群榜单前十名,位列第九。(记者 马亚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