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多年,我始终关注医学创新问题。”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心脏病学专家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长期以来不仅身体力行,更将医学创新领域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提案,推动更多医学创新走向临床。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葛均波委员表示,希望创新成为医学的主旋律,医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柏可林摄)
“医学创新可以显著提升百姓的健康获得感。”葛均波委员研制成功的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打破了国外垄断,每年可以为中国患者节省超过12亿元的医疗费用,2020年3月,由其带领团队研制的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也获批上市。葛均波委员表示,伴随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政府及企业对创新的不断投入,过去5年中国的医学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本土医疗器械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以其2015年发起成立的中国心血管器械创新俱乐部为例,5年来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诞生了很多专利,多家初创公司上市。
然而,在中国创新环境逐步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葛均波委员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医学领域仍然存在“核心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葛均波委员看来,这个决策非常超前也非常重要。“现在回过头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
“仔细评估可以发现,我国一些原始创新仍然停留在将国外先进技术‘修修补补’的阶段。”葛均波委员坦言,目前国内不少医学创新的主体是由工程师创立的企业,他们积攒了海内外工作经验后转为投资人。“严格意义上讲,这算是创业,不算是创新。”
葛均波委员表示,医生不仅是创新中的协助者,也是发明者和使用者,同时能够通过创新成果的使用检验产品效果,并对不足进行改进,所以国家和社会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医生在医学创新中的作用。“我国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政策和创新环境,‘十四五’期间,应该注重建立这个机制,找到创新的源头。”
葛均波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他认为医生应该当仁不让地成为医学创新中的主体。“我曾提出过一个创新口号:From the doctors. By the doctors. For the doctors.” 葛均波委员说,在医疗器械创新的全过程中,从最开始的“发现需求”“提出需求”到“器械发明”,再到“器械使用”及最后的“器械评估”,医生角色不可或缺。
“真正的医学创新,医生才是创新的主体,只有医生了解在临床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器械。”葛均波委员认为,在临床上,有需求的往往是一线的工作人员,他提出的创新概念如何从样品变成产品,最终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造福人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年轻的临床医生并不缺乏创新理念,但缺乏转化研究成果的能力,医生、研究机构和企业互为孤岛,导致我国医学创新无法形成高效高产的创新闭环。
为此,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医学创新政策体系,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创新中得到实惠,让医师们担任医学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记者张海盈、刘轶琳、汪伟秋、柏可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