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力在全球的份量已毋庸置疑。科技实力必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竞争的核心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已连续多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参会。在他看来,“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应继续提高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重,“中国的科学家要敢于往‘塔尖’走、敢于走向‘无人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刘晓晶摄)
重视基础研究,中国企业要学习华为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过480万人年。李林代表指出,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仔细分析投入结构,轻“研”重“发”的问题仍突显。
国际通行的“RD指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发)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块。采访中,他告诉东方网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在RD指标中15-20%的占比,李林代表认为,我们的投入往往大量集中在试验发展方面,重复复制的工作多,投入质量总体不高。“要敢于向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大投入,才能摆脱‘卡脖子’问题,真正迈向科技创新强国。”
RD彰显的是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情况,在李林代表看来,这不光是国家层面的事,更需要科技企业共同努力。“很多科技企业只是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变现卖钱,充其量是一个生产商的角色,并没有真正起到创新的主力军作用。”反观华为,其每年研发投入占收入额的15%,李林代表说,华为今天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背后,有着深厚的科技创新积累,值得更多的中国企业学习。
专利数量多了,高价值的不多
“我国专利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价值不高、流动性不高。”李林代表认为,高价值专利不足的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急需突破的关键问题。
以生命健康科学领域为例,李林代表介绍说,从专利申请来看,2020年公开的全球医药卫生专利分类中,原始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授权专利数量已位居第二。然而,高价值专利不足的问题凸显。PCT国际申请中原始申请人所在地为中国的专利数量不足0.5万件,排在美国(1.5万余件)、日本(0.5万件以上)之后。专利授权中,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不足5万件,排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法国之后,尤其与美国约58万件差距明显。
“过去总认为我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能力还比较弱,现在我们发现,其实可供转化的成果实际上也不足。”高价值专利不足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瓶颈。这次两会上,李林代表也准备专门提交一份题为《加快培育高价值专利,助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议加快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助推高质量发展。
李林代表在全国人代会上(张驰摄)
敢闯“无人区”,做真正的“策源地”
近日,“90后”中科大特任教授陈杲在复微积分几何领域攻克了世界难题的消息,令网友和中国科学界倍感自豪和振奋。李林代表表示,中国的科学家就要敢于往“塔尖”走、敢于走向“无人区”。
在李林代表工作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以前博士生毕业都有论文发表的要求,大家自然挑选最容易发论文的题目做。后来,李林代表把这条“硬杠杠”取消了,鼓励博士生去攻克和挑战那些世界难题。李林代表认为,高质量发展需求也对我国的科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去做“顶天立地”的事,去攻克“卡脖子”难题,让“科技创新的宝塔”更尖。
对于长期生活工作的上海,李林代表则建议,定位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要继续在立足“高端”的策源功能上下功夫,进一步破除长三角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协同方面的壁垒,完善科技利益和成果共享机制,带动创新的能力、水平、成果不断提升和涌现,真正成为国际领先的科创“策源地”。(记者 项颖知、张海盈、刘昊、刘晓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