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雪龙2”有位“宝藏队医”一边在南极抗疫一边种出了一片菜园

   2021-05-08 新民晚报
31
核心提示:图说:胡淼回到了祖国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今天下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胡淼从“雪龙2

图说:胡淼回到了祖国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今天下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胡淼从“雪龙2”号走下了舷梯,圆满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越冬医疗保健使命,回到祖国怀抱。整整540天,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刻上了一道终生难忘的烙印,在中国南极科考史上,这是驻长城站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首次展开应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图说:胡淼在南极长城站


武汉-南极连线 确保“零感染”


2019年12月6日,胡淼随同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飞往中国南极长城站,一路经过3次转机,飞行30多个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按照国家极地考察任务要求,他一方面负责南极考察队日常医疗保障任务,包括考察队员身心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所有疾病的及时诊断治疗,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后,他还要做好应对疫情的大量工作,以医生的身份参与组织严格“封闭”考察站站区、监控队员身体状况、做好传染病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


位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长城站,是从南美洲大陆进入南极大陆的通道,有8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考察站。不少游客会到此地“打卡”,这儿也是南极国际交流最活跃的地区。因此,长城站的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极大。“当时,南极智利军方数个考察站爆发疫情,最近的疫区距离长城站仅有数公里。由于南极医疗条件有限,在南极考察站一旦有人感染,后果不堪设想。”胡淼回忆。


图说:为考察队员测量体温


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有两个“特殊单位”:一个是整建制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另一个是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研究中心。疫情爆发后,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受命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一线开展救治工作。此时,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不断吸取武汉抗疫经验,加以研判与提炼,并及时向南极传递,为胡淼在南极展开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帮助。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教授告诉记者,武汉-南极连线对于中国南极考察站的抗疫起到了重要启发作用。


传染病不是胡淼的专业,但在“武汉经验”的启发下,这位复旦毕业的博士展现了出色的传染病防控技能:疫情期间,他要求每位队员每日测定体温两次,并根据流行病学原理对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他在南极完成的论文《中国南极长城站新冠肺炎防控的模式探索》,首次为南极考察站的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工作模式。在“南极大学”讲课时,他结合极地环境和考察队员行为特点,讲解传染病和新冠病毒肺炎防治知识,从而提高了队员和他国考察队员对“阻断”等传染病防控措施的理解。


图说:向考察队员科普新冠病毒


值得骄傲的是,在国际疫情爆发的大环境下,中国南极考察站一直保持“零”感染的纪录。在南极工作期间,胡淼共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130余人次。“直至2021年3月中旬向37次考察队交接工作完毕,长城站未发生一起新冠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圆满完成长城站新冠肺炎防控工作。越冬期间,亦未发生任何伤亡事件;未发生任何集体公共卫生事件,顺利完成本次越冬医疗保障任务。”胡淼总结说。


远程连线 太平洋上治愈重症皮肤病


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原计划2020年12月返回祖国的科考队在海外部署时间延长了半年。胡淼肩上的任务也更重了:增加了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程的医疗保障任务。


整个保障过程中,他要处理外伤,参与急救,治疗常见内科疾病、极地冻伤以及皮肤病等,共完成健康体检280人次,疾病诊疗158人次,健康咨询400余人次。期间,在南太平洋上的一次治疗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就在上个月中旬,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返回祖国,胡淼随船回国。行驶在赤道以南的浩瀚南太平洋上时,一位年轻的考察队员皮肤出现大片红色丘疹,痒痛难忍,还出现了低热。胡淼接诊后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的工作是采集海洋浮游生物,手直接接触过磷虾、水母等。“我脑中很快出现可能是带状疱疹感染,这属于皮肤病重症了。”胡淼先按带状疱疹进行治疗,同时迅速向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报告,中心很快与东方医院皮肤科专家联系会诊。尽管在万里之遥的南太平洋上通讯非常困难,但患者皮肤病的图片传到上海后,皮肤科专家肯定了胡淼的诊断及治疗处理的药方,患者不久后痊愈。


南极“种菜” 保障营养健康


在南极大陆上负责蔬菜温室的种植,是东方医院极地医生一贯以来的传统,胡淼也不例外。南极考察站几年前建立了室内种植基地,让队员们在南极吃上一口新鲜果不再成为“奢望”。“种菜”任务就落在了医生身上。


图说:胡淼在南极种菜


南极温室果蔬不是土壤种植,而是通过电脑程序调配营养液、光照和温度来达到目的,这位医学博士从营养学角度对南极种菜技术开展了多角度研究。他发现阳光强紫外线辐射对蔬菜生长有影响,使用人工光源更利于植物生长,更重要的是初步发现了南极上空的大气层空洞导致的阳光紫外线过强并不利于植物生长。


他通过通风、湿度、温度、人工光源等调节使各种蔬菜产量增高。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获叶菜323公斤,果菜117公斤,满足了队员摄入新鲜果蔬的营养需要,基本能保障人体每日所需要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在胡淼担任南极医疗保障工作期间,未发现队员群体性出现口腔溃疡、脚气病、伤口流血不止等维生素缺乏症状。“人工种植技术可以使人类在南极长期健康地生活。”胡淼骄傲地说。


记者获悉,东方医院至今共派出8人次参与极地医疗保障工作。今天,胡淼的妈妈和未婚妻也来到了码头迎接他。当胡淼看到早早守候在那儿的未婚妻时,快步走下舷梯,来了一个紧紧的拥抱。与爱人分别了一年半,未婚妻很是思念,但她相当自豪地说:“真的很为他骄傲!(记者 郜阳 通讯员 杨笑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