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2021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以“迈向科技创新的‘理想之城’”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共生。
【创新体系建设,将聚焦“四大能力”】
“以前强调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去年因为疫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新使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认为,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未来中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将聚焦“四大能力”。
一是保障国家战略任务实现的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激发优势企业和重点高校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新的组织机制,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
二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发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企业肯定是创新主体,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联盟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更多集聚和流动。
三是引领科学技术水平的能力。持续提升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数据以及政府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
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能力。促进国内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与产品的扩散与外溢,针对全球挑战议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牵头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
【从“吸引海外人才”向“成就天下英才”转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认为,可以建立愿景引领、世界眼光的创新发展路径选择机制。愿景,是社会共同的选择。上海应该朝着2035年、2050年的愿景,每五年更新一次,为社会创造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根据愿景做出资源选择。
在穆荣平看来,要摒弃“自我为中心的单边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应该更多地从利益共同体各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地从长远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将互惠共赢作为处理一切事务的基本理念。从“注重吸纳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向“注重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服务”转变,从“吸引海外人才”向“成就天下英才”转变。
“政府所在的是协调空间,大学所在的是知识空间,企业所在的是创新空间。这三者之间要两两互动,有互动才有创新。”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
同样地,一座创新型城市要有三种机构:大学、企业或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主管的社区和公共街区。如果彼此没有互动,各自为政,也不行。就拿上海的杨浦区来说,它一直是一个工业城区,尽管辖区内有多所大学,但最初政府和当地社区都没有想到大学是地区发展的内生变量,直到后来才发现大学是个“宝”。(作者 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