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科技需更多“探险家”而非“游客”

   2021-06-07 文汇报
36
核心提示:青年人在哪里,创新的活力、潜力就在哪里。在6月3日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青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来自全

青年人在哪里,创新的活力、潜力就在哪里。在6月3日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青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30余位青年科学家与科技部部长、两院院士、多位知名大学校长等科技大咖们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坦诚对话。

如何促进青年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如何让他们成为战略科学家?如何将科研“减负”落到实处?这些青年科学家最关心的问题,科技大咖们一一记在笔下,记在心间。

  青年人要勇做科研“探险家”

“科学家分三类,第一类是探险家,他们开辟新的领域;第二类是导游,他们来到‘探险家’找到的领域做研究,并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第三类是游客,他们跟随‘导游’做科研。”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探险常常是年轻人做的,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冲劲有想法。

事实证明,年轻人能够做成大事。参与中国天眼(FAST)运维和升级工作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姚蕊说,目前FAST核心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9岁,其中70%已经在这个项目中工作了10年以上,而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蒲慕明表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还有很多,有大片“空白”等着年轻人去探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十分赞同。他表示,青年科学家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中国科技“强起来”需要一大批科学“探险家”。

年轻人要勇于“自立门户”

“今天很多人都讲了自己过去的成绩,我更想听听你们对未来的看法。”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说,做科研要有一种“舍弃”的精神,要敢于放弃跟随名师的道路,勇于“自立门户”。

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曾是全球知名石墨烯研究团队的成员,后来他很快选择了新型半导体材料黑磷作为研究方向,开辟了二维材料的新领域,现在这个领域越来越热,全球科学家纷纷涌入这一全新赛道。

自立门户更是一种科技自信的表现,需要科研工作者摆脱“跟随者”心态,从实际出发解答“真问题”。比如在半导体产业,“摩尔定律”似乎已成为追求性能的金科玉律,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参观某国计算机中心时却发现,对方并不一味追求缩小芯片体积。“计算追求的是速度和性能,并非大小”,这句话提醒他思考,是否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保证科研人员时间用在“刀刃”上

开辟“新赛道”、探索“无人区”、研究“真问题”,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科学家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科技大咖,青年科学家也提出了一些期待:能否减少填表、报奖、申请课题等的繁琐流程,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马雄峰表示,日本曾经也是量子科技的强国,但他们2010年左右解散了研究团队,导致大批青年科学家流失,优势也不复存在。“量子科技发展离不开国家持之以恒的战略支持,需要给科研人员一个稳定的科研环境。”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认为,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对科学发展有敏感性,并对项目有定力地投入、支持,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则表示,社会创新组织也很重要,有时候一颗螺丝钉就能让科研人员留在那里搞研究。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破“四唯”,不以“帽子” “标签”论英雄。科技部还在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科研人员负担,简化填表、申请课题等手续,让科学家有充裕的时间潜心科研。(记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