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首创“科学之夜”何以成为城市科普的一张名片?

   2021-05-28 文汇报
30
核心提示:在智慧湾上海科普公园参加“科学诗歌之夜”,在汇聚人流的商圈体验“未来数字之城”,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启一

在智慧湾上海科普公园参加“科学诗歌之夜”,在汇聚人流的商圈体验“未来数字之城”,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启一场“追星之旅”......正在举行的2021年上海科技节,三场风格迥异的“上海之夜”如约而至。


“科学之夜”是上海科技节品牌活动之一,2016年由上海首创,后被北京、广州等地引进。活动通过夜间开放各类场馆,侧重互动性和游戏化科普,以此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好奇心。今年的 “科学之夜”逐渐突破了“夜”的范畴,白天也对市民开放。


持续时间越长,公众与科学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据悉,科技节结束后,“科学之夜”仍将在全市更多城市空间上演。通过不断创新玩转科学的“花样”,它正成为上海一张独具特色的科普名片。


以最快速度体验最前沿科技


戴上虚拟现实眼镜,体验一把从太空舱中摘下植物幼苗,乘坐返回舱降落地面的感受,这是昨天(26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科学之夜”中,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追星之旅”,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参加。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旗下子公司,埃依斯把最新的航天科技带到了活动现场: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动手制作火箭发射塔,“观看”月球基地,“乘坐”太空舱返回,“体验”星际旅行。



作为公众与科学的桥梁,每年的“科学之夜”总是想办法汇聚最新“出炉”的科技成果,送到市民“家门口”。2019年的“科学之夜”上,医疗企业美敦力把其在进博会上展出的明星产品搬到了现场。这是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外形像小一号的胶囊药物,尾部有四个钩子,大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 1/10,重量仅有两克。


在“探秘张江”特别专场,公众则能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上海科创地标,俯瞰羲和激光大科学装置,参观国产超级计算机的工作现场,或聆听一线科研人员讲解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前沿科技吸引着无数好奇心,这让“科学之夜”不断“出圈”。据统计,今年的科技节的三场“科学之夜”活动共吸引了2万人线下参与。


从“科学之夜”到“日与夜之约”


“科学之夜”始于2016年,创立初衷是为了让公众更方便地与科学“亲密接触”。“在完成白天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趁着华灯初上与家人朋友一起共赴‘科学之夜’,在夜色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市科委科普处处长钟倩表示,经过5年成长,这种带着几分浪漫亲近科学的方式正成为一种“新时尚”。



一开始,“科学之夜”固定在上海科技馆举办,2018年它首次走出科技馆,来到城市规划馆、东方绿洲、长风公园等地。再后来,知名商圈、科学地标、科普公园等地举办“科学之夜”成为一种常态。去年,它还被搬到了“云端”,通过网络,百万观众参与其中。


今年,“科学之夜”突破了夜场的限制,开启了“日与夜之约”。上周末,在上海环球港B2中庭,上演了一场为期三天的科技亲子嘉年华,每场200个亲子家庭受邀进场参观和体验。华为、京东、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近30家科技展商亮相,向公众展示医疗、教育、通信、防疫、运动、娱乐、机器人等领域的数字化成果。


“加更”日场,是“科学之夜”获得市场品牌认可的一种象征,让科学更加触手可得。钟倩说,目前,“科学之夜”已经积累了一批“铁粉”,其中不少都是青少年。


创新科普样式获得公众认可


一个品牌的形成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经过5年发展,“科学之夜”摸索出一套独有的“圈粉”方式:科学互动、科学小舞台、科学导师课堂从丰富多彩的科普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为“科学之夜”的固定板块。


科学导师课堂是最受大朋友欢迎的板块。在昨天钱学森图书馆的“科学之夜”中,李政道研究所李晟讲述追“星”的奇妙。比预定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图书馆B1层的课堂就医座无虚席,掐着点来的听众只能站着。李晟从墨菲定律、黑洞、引力、弦理论的角度,解读了电影《星际穿越》中的知识点,听众们感叹:“这样的划重点,过瘾!”



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科学小舞台了。戴着爱因斯坦同款白发、穿上超人外衣、戴上侠客斗笠的科学诠释者,用一场场舞台剧和科学秀吸引着孩子好奇的目光。正如李晟所说:“科普最重要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钟倩表示,一个科普品牌要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必须在坚持中创新和发展,满足公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未来,上海还将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科学之夜”,比如为都市白领举办有更高知识“浓度”的科普活动。


从披着星光走进科普场馆,到城市空间中处处有科普,“科学之夜”未来还能孕育出哪些科普样式,值得人们期待。(作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