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特殊的聚光灯,需要照亮什么

   2021-05-28 上观新闻
40
核心提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在5月22日这一天相继离世。痛失“国士”,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在5月22日这一天相继离世。痛失“国士”,举国哀恸,人们表达怀念之余,亦得以再度思考科学和科学家之于一个社会的厚重分量。


当天恰好是本年度“全国科技周”的第一天,各地也纷纷举办“科技节”相关主题活动。上午,上海连续第五年用一场“红毯秀”为2021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多位知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走到聚光灯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接受公众致意。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等出席上海科技节启动仪式,并与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等国内科技“元老”,以及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等围坐交流,以示对科技节的重视。而对正在建设科创中心的上海而言,以高规格办科技节背后,也旨在表达对科学的突出重视。



根据介绍,上海科技节已举办30年,被视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活动品牌,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几年前首创的“红毯秀”环节,则试图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让公众对科学家产生相对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起步,建立尊重和认同。此举最初也曾收获不同声音,但仍保留至今,并得到大部分公众认可,亦表明这种感性认识方式的必要性。


某种程度上,发生在同一天里的欢呼和怀念,正是用不同方式唤起公众对科学家的感性认知——或欣喜、或悲痛,都指向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敬意,并以此唤起对科学的敬意。在这个意义上,悲喜交加的一天,也应当被视作以此凝聚社会“科学共识”的契机。


当然,这种敬意和共识,并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层面。对个人而言,情绪过后,对“无双国士”的怀念,以及对更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支持,都应付诸具体的实践。


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科学工作,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太多精深的科技知识,但并不妨碍每个人都努力拥有一种尊重科学、拥抱科学的精神与情怀,也即“全民科学素质”。一座志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中心、展现全球影响力的城市,考量其策源力、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正是普通公众展现出的科学素质。


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基底所在。而作为“塔基”的公众科学素养,同作为“塔尖”的顶尖科学家、科技人才,唯有相得益彰,才可能为一座城市构筑真正的科技创新金字塔。


当然,除了人、观念、方法的因素,这个塔基,更应包括高度集聚的科创资源、浓郁的创新氛围和顺畅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崇尚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


请科学家们走红毯,真正的意义亦应在此。除了这几分钟的“聚光灯下”,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更需要的是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实实在在的政策聚光灯、文化聚光灯,是能真正鼓励其创新探索,并帮助其拥有更多同道中人、乃至形成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的无形的聚光灯。



上周的上海,不只是科学家们站到聚光灯下。5月21日,筹备已久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崇明岛开幕,此后一个多月时间,作为东道主的上海和崇明,将接受展会运营、服务保障和衍生产业培育、溢出效应释放等多方面考验。


而在5月20日,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召开,会上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表彰了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集体,其中很多人在脱贫攻坚一线默默奉献已久,第一次走到聚光灯下接受致敬。


李强书记在会上发表讲话,首先就向所有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致以敬意。他特别提到,多年来,一批批上海援派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跨越千山万水,把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云岭大地到黔山秀水,从长江源头到三峡两岸,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有力诠释了上海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生动演绎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铿锵音符,共同奏响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赞歌。李强说。


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时,表彰这些先进集体与个人,亦是要向所有为脱贫事业付出过努力的人们致谢。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聚光灯下的表彰时刻,并不是收官时刻——在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新战略任务面前,提给相关工作者的要求只会更高。



李强说,上海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务之需,是严格落实有关要求,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更进一步,则要由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转向助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要求,在更高层面延续并扩大此前的帮扶效应。


根据上海市委要求,后续的努力方向包括特色产业的后续长期培育、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优势与帮扶地区特色资源禀赋的对接,以及出行、供水、物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点项目示范引领。此外,有待进一步升级的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更被要求置于“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谋求“双向互动、全面合作、共同进步、共赢发展”。


李强表示,上海与相关地区要在畅通经济循环上加强协同、在扩大开放上深化合作,“把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特色资源等优势与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平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口地区的沿边开放优势、内陆开放优势与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两相结合,意在构建一套更深层面的、更具持续性的合作体系。而在聚光灯照耀之后,一个强大、坚韧的体系,无疑将提供更持久的前行动力。(作者 朱珉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