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精神、科学底蕴以及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沪的重要因素。
新冠疫情暴发后,抗病毒药物成为全球关注的科研热点。作为“80后”化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也参与其中,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团队合作,已发现多个与抗冠状病毒药物靶点3CL有关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迈出了新药研发的重要一步。
姜雪峰在兰州长大,本科毕业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从此成了新上海人。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选择回到上海,并入选了专门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华东师大工作3年多后,他又入选了旨在选拔和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启明星计划。
近年来,启明星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持续升级,用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科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上海的城市精神、科学底蕴以及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是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沪的重要因素。”姜雪峰说。
“软硬兼备”吸引全球科技青年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推出的《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上海对全球3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青年科学家的科技创业动力、青年科学家对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满意度,在20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均排名首位。
“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很强,所以对青年科学家很有吸引力。”姜雪峰分析说,以他熟悉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为例,药物和材料研发都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既需要基础研究的协同创新,又要依托强大的产业集群。这两方面条件,上海都具备。
从软实力来看,上海拥有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吸引全国各地、全球各国的人才汇聚于此,没有地域歧视,崇尚人人平等;上海拥有深厚的科学底蕴,尊重科学,注重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近年来又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上海还是一个拥有很强治理能力的超大型城市。”姜雪峰感慨道,“去年以来,面对一些零星出现的疫情,政府的应对有条不紊、立竿见影。这种治理能力是高端人才特别看重的。”高端人才也看重上海一流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愿意带家人落户这座城市。
正因为此,姜雪峰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面对国内多家单位发出的邀请,选择回到上海,入职华东师大。很快,他就入选浦江人才计划A类,获得了科研“第一桶金”。
市科委和市人社局共同设立的浦江人才计划,迄今共资助留学回国人员4437人,已成为许多单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的重要平台。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软实力
回到“第二故乡”,姜雪峰选择了硫化学这个研究方向。作为价态最丰富的元素之一,硫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在药物、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在药物研发领域,用带有硫硫键的链接子给抗肿瘤药连接上抗体,能实现定向释放——让药物进入高浓度谷胱甘肽的肿瘤细胞环境后才大量释放,从而提升药效、减小副作用。
“因为硫化学的应用场景很广,我们团队与不少企业有合作,涉及医药、材料、精细化学品、食品香料等行业。”姜雪峰告诉记者。2015年,凭借出色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入选了启明星计划A类。在这项青年科技人才计划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2018年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评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成为化学界瞩目的科技新星。
像姜雪峰这样的杰出“启明星”,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这项上海人才计划共资助了3000余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历年“启明星”中,两院院士已有17人,188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6人入选长江学者,152人入选国家优青,堪称上海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据市科委人才工作处介绍,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以来,上海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加大了启明星计划的支持力度:一是资助金额翻番,升至每人40万元;二是支持人数翻番,从每年100人增至200人。启明星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不仅提供科研“第一桶金”,还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持续增强上海吸引科技人才、留住科技人才的软实力。参加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活动的年轻人说:“我们找到组织了!”对协会的归属感溢于言表。作为科创启明星协会理事,姜雪峰介绍,这个群众组织集聚了启明星计划A类(高校和科研院所青年科研人员)、B类(企业青年科研人员)和C类(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青年)人才,通过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各类人才的友谊与合作。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科学家齐聚一堂,碰撞观点、分享智慧,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孕育着无限可能。(记者 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