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7月开馆以来,出现了“一票难求”现象——每天上午9:30启动网络销售后,参观票往往很短时间内被公众一抢而空。而在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出现了“上海天文馆门票代抢”业务,一些“黄牛”使用观众提供的身份信息代为抢票,收取数倍于30元原价的费用,或用他人身份信息抢到票后倒卖给观众,怂恿和欺骗他们利用虚假信息蒙混入馆。
好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上海科技馆已会同市区公安部门、浦东新区政府、临港管委会、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腾讯等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票务政策调整、防护技术升级、社会多方联手,“三管齐下”打击“黄牛”,取得了初步成效。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表示,天文馆将持续强化核心功能、优化科普展陈、完善服务流程,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这座上海文化地标、科普地标“遨游宇宙”。
现场退票规定实为震慑“黄牛”
上周末,记者来到上海天文馆,只见馆外观众队伍有上百米长。保安不时通过喇叭提醒:“大家戴好口罩!提前准备好门票预约信息,在入口处出示!”人群中,青少年和儿童占了很大比例,赶在暑假结束前体验这座全球最大天文馆的魅力。走进天文馆,记者发现三大展区中,“家园”观众最多。巨大的地球模型旁,人们或观看模拟地球45亿年沧海桑田的壮丽影像,或排队走进地球模型内部的天象厅,躺在懒人沙发上欣赏头顶的璀璨繁星。
为了从严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上海天文馆每天参观券数量已从5000张调整为4000张。馆方近日还推出两条新规:一是参观票在参观日前7天(含当日)上午9:30开放网络销售,电影票调整为观影日前7天(含当日)上午10:00开放网络销售。二是如需退票,购票者须在参观日3天前的上午9:00前通过原购票平台线上申请;逾期退票,购票者本人须在参观日当天15:00前携身份证原件、购票页面截图与购票支付凭证到场馆现场办理,其中电影票过场不退。
对此,上海科技馆票务管理部门负责人解释说,第一条规定是为了防止出现公众仅持电影票、没有参观票的情况,因影院位于场馆内,仅有电影票无法进馆。此前,参观票与电影票在同一时间开放销售,一些观众买到了参观票却来不及抢电影票,或反之。如今新规避免了这种尴尬。
第二条规定其实是针对“黄牛”的。此前,线上退票的最后时间为参观日前一天的23:30,有“黄牛”在限定时间的最后一刻,集中退返未售出的参观票或恶意囤票侵占票仓,其中不乏利用网络便利倒票牟利的异地“黄牛”。为此,馆方做出票务调整以尽量压缩“黄牛”倒票空间。一旦逾期退票,就必须到天文馆现场办理退票手续。“这次票务调整是为了遏制‘黄牛’退票抢票,你想倒票牟利,就要承担损失风险。”
门票“代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
除了票务政策调整,上海科技馆还采取了防护技术升级、社会多方联手两大举措。“开馆至今,我们已对购票小程序和系统监控后台完成多次技术升级。”科技馆信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采用黑名单机制,对异常账号进行封杀;针对一些人采用“机器辅助抢票”的技术手段,与腾讯云合作,增加微信小程序购票的智能验证环节。
上海科技馆票务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因为上海天文馆采用实名制购票、刷身份证件核验检票入馆制度,不少“黄牛”转型为“代拍”,凭借其熟悉购票流程、手速快、网络好设备好等优势,使用观众的真实身份信息代为抢票。
对于在电商平台频繁出现的门票“代拍”业务,国内各大热门博物馆深受其扰。有些人认为,博物馆门票和车牌一样都是商品,“代拍”并不违法。有些人则认为,博物馆门票具有公益属性,政府投资让利于民,其中溢价却被“代拍”人员获取,扰乱了公共秩序,也是对公共利益和观众利益的侵犯。目前,这种行为尚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上海天文馆只能与“黄牛”斗智斗勇。
强化核心功能,全方位开展科普
作为申城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和科普地标,上海天文馆也在不断强化教育功能、优化科普展陈,力争打造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9月,天文馆将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让上海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透露,“我们还在筹备‘生活在火星’科普临展,将向观众展示人类如果到火星上生活,该如何解决衣食住行问题。”
在强化科普核心功能方面,馆方还有很多计划正在推进,如组织观众夜晚走进主场馆外的望舒天文台,利用一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行星等天体,参与“寻找小行星”等既有趣味、又有挑战性的大众科研活动。主场馆外还建有“星空探索营”,周末家长可带孩子来这里参加科普课程、聆听专家讲座,学习天文知识和科研方法。
“上海天文馆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高科技展示、高精度还原、多感官体验的科普展陈基础上,做好三方面工作。”王莲华说,首先,要扎实挖掘特色科学教育资源,始终以公众体验为核心,不断提升研发能力,打造高质量的“第二课堂”;其次,要打通从科学家到科技传播者的通道,引导和鼓励科技工作者承担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重社会责任,让社会公众有机会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第三,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提升科普策源能力,加强线上线下平台联动,为公众提供开放、便捷、多样的学习资源,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作者: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