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人熟悉的这位“张杰”获未来科学大奖,来看看获奖人还有谁

   2021-09-13 上观新闻
33
核心提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2021年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来自香港大

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11.jpg

2021年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来自香港大学的袁国勇和裴伟士获得2021“生命科学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来自台湾的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2.jpg

  治疗了香港第一例SARS患者,分离出冠状病毒

袁国勇,1956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裴伟士,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98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等认识。

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正如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和治疗这种新兴传染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

  感谢父母,培养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

张杰,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张杰因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张杰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

张杰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例如,他们开发了 MeV 超快电子衍射和成像设备,并展示了亚埃空间分辨率和创纪录的 50 飞秒时间分辨率。他们使用超快激光场成功地改变了量子材料的维度,并观察到了光诱导的新型相变。他们的这一技术还帮助实现了更紧凑、更高效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同时,他们还通过超快电子衍射实现了单分子成像。

在现场连线中,张杰提到,物理学家有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尝试探索自然界不可思议的奥秘。获得未来科学大奖,他最想与家人分享获奖的喜悦,因为他们一直陪伴在身边,走过了艰难的道路,特别是父母,他们培养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与此同时,他第一时间想要分享的是团队成员,“20年来,我们甘苦与共情同手足,没有他们将一事无成。”

  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

施敏出生于南京市,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他于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这里所奖励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1969年在新竹交通大学 (今阳明交通大学) 期间完成的。

施敏对跨金属/半导体 (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 (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他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的师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在现场连线中,施敏提到,爱因斯坦发表第一个重要工作时年仅26岁,贝尔发明电话时29岁,“希望年轻人多多从事科学研究,尤其二三十岁时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相关链接: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进行专业评审。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元人民币),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记者 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