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科技奖揭晓,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2021-11-04 上观新闻
35
核心提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月在北京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位科技专家和1个组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月在北京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位科技专家和1个组织,授奖总数比2019年度减少33项(人)。在授奖数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上海获奖总数、“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各自获奖数量占全国总授奖数量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且首次同时牵头摘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体现了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


时隔18年再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市科技奖励中心介绍,上海共有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2019年为16.88%),连续5年获奖比例超过15%。上海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有25项,占获奖总数的52%。


在牵头获得的奖项中,有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这是2000年以来,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奖项中实现“金花齐放”。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基础研究成果。2000年度至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仅授予13项成果,而且有9年出现空缺。此次,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东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谓含金量十足。这是上海时隔18年再获此殊荣,反映了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这个项目原创性地提出“有机mdash;有机自组装软模板合成”新思想,首次将功能介孔材料从无机骨架扩展到有机高分子材料,创制了5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赵东元(右)在实验室工作。


上海牵头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创新策源能力的体现。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领衔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研制出首台国产3.0T磁共振整机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重构了高端医疗设备国际产业格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主持完成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历时21年,建立了基于扩大遗传基础的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技术,解决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米质欠佳,优质与高产、高产与抗病的矛盾等问题,带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还在“一带一路”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微信图片_20211104100525.jpg

罗利军在稻田工作。


基础性学科和大健康表现突出


从获奖分布领域看,上海表现出较为综合的科技实力。据市科技奖励中心统计,上海获奖成果所属学科覆盖了所有学科评审组的44%,在化学、数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与冶金、计算机与自动控制、工程建设、农业等领域“多点开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科技支撑。


在基础性学科和大健康领域,上海的表现尤为突出。48项获奖成果中,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各2项,数学和基础医学各1项。近两年,上海在上述基础性学科获奖14项。在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内科与预防医学、外科与耳鼻咽喉颌、农业、养殖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上海获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占获奖总数的27%。


2020年度上海获奖项目奖种和等级分布


民企时隔14年牵头再获此殊荣


从获奖主体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展所长、协同创新,特别是跨区域牵头组织和辐射带动,成为本市科研团队加速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48项获奖成果中,上海企业共获得4项一等奖(1项牵头)、12项二等奖(2项牵头),占上海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上海参与合作的20项“三大奖”通用项目中,本市企业参与9项,多于高校(6项)和科研院所(5项),体现了企业融入乃至牵头高水平创新网络的能力。而且与前两年相比,2020年度上海获奖通用项目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更多,共有10家企业。特别是联影医疗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上海民企时隔14年再次牵头获此殊荣。


医生通过联影CT为患者读片。

在22项上海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中,高校16个,占比72.7%;科研院所3个,占比13.6%;企业3个,占比13.6%。在16个高校牵头的通用项目中,上海交通大学7个,复旦大学3个,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各2个,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各1个。


本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7个通用项目中,有跨省合作单位的多达25个,合作单位来自26个省区市。其中,上海科研团队在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最为频繁,13个项目有江苏、浙江、安徽的合作机构,占比52%。上海与云南、贵州等地的对口科技合作也催生了科技大奖。如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其重要参与单位就有云南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记者 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