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星从东方来!一起来看从“启明星计划”走出的17位院士

   2021-11-12 上海科技
45
核心提示:  『启明星』——寓意:拂晓时分,东边天空闪耀的金星“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于1991年由市科委设立

  『启明星』——寓意:拂晓时分,东边天空闪耀的金星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于1991年由市科委设立,是我市科技人才计划的一块“金字招牌”,重点培养和资助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0年来,启明星计划一共资助了3000余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走出17位两院院士,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堪称全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

逢启明星计划实施30周年,17位两院院士对“启明星们”和该项目发来了期许,快来看看:(以入选启明星时间为序)

钱.jpg

钱旭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从事功能染料化学、绿色农药化学研究。提出并推动飞秒激光制作的微纳流控器件改变传统的化工和制药的工程和制程,以芯片上的工厂改变产业形态和生态,发力于绿色智能制造和发展。担任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超限制造”专项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绿色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支持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他/她们才是未来的期望!”——钱旭红

2.jpg

曹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主席、亚太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秘书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海上生明月,星从东方来!祝贺上海科技启明星成立30周年!”——曹雪涛

3.jpg

金东寒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3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从事斯特林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目前,作为大学校长,主要致力于学校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


“热烈祝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30周年。希望每一位入选者都能牢记使命担当,不负青春韶华,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金东寒

4.jpg

李兆申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3年入选启明星

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40年,在消化内镜和胰腺病诊治领域做了系统性创新工作:提出消化道肿瘤筛查新理念,医工合作研发两代胶囊内镜,建立质控标准和培训体系。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等课题4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主编专著48部。

“希望各位青年科技才俊能明大义:国家情怀,责任担当;做大学问:理论厚实,技术高超;懂大智慧: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创大事业: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为上海科技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李兆申

5.jpg

黄震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新能源动力、燃烧与大气污染防治和可再生燃料研究。创建了发动机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阐明了燃料特性与着火、燃烧、排放和热效率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成功研制了新型智能燃料发动机,为发动机高效清洁燃烧探索出一条全新途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中国内燃机工业杰出科技创新奖等。

“努力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与祖国共成长!”——黄震

6.jpg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致力于化学生物学导向的有机合成,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重量级奖项。

“祝贺‘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成立三十周年,也感谢启明星这三十年来为国家在各领域培养了诸多科技青年才俊,希望未来可以诞生出更多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马大为

7.jpg

王建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入选启明星

我国空间光学载荷、光电探测方面的著名专家。主持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的设计和工程研制,解决了星地量子科学实验中光束对准、偏振保持和单光子探测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启明星计划为上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新星,为上海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群星闪耀,灿烂广浩的天空,愿上海启明星计划越办越好。”——王建宇

田.jpg

田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尤其是功能染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长期从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光化学研究,形成了以“共轭π体系结构与多尺度功能精细调控”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动态化学与分子机器、振动诱导发光、分子探针及精准诊疗等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希望获得启明星支持的年轻人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以启明星作为起点,向更高的科研高峰攀登。同时也要以‘启明星’称号为荣,严格要求、全面磨砺、不断提升。”——田禾

9.jpg

李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入选启明星

发现Wnt信号通路天然抑制剂DKK2一个未知的新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可以通过上调DKK2的表达来抑制肿瘤浸润杀伤性免疫细胞的激活,该发现为发展新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药物靶点。

“‘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是发现、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迄今已走过三十年光辉历程,持续点亮了数千名青年科技人员的科学人生,祝愿这颗启明星未来更加璀璨。”——李林

10.jpg

宁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尤其在内分泌肿瘤与糖尿病诊治及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JAM等SCI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启发明日科技,启迪明日之星!希望‘上海启明星计划’培育出更多的学界英才,为科技强国做好人才储备。”——宁光

刘.jpg

刘昌胜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入选启明星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材料生物学”新概念,倡导新的学术体系,提出了构建激发生物学效应的活性材料引导组织原位再生的学术思想;发明了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技术,并获批此类产品国内首张注册证,累计在全国800家医院广泛使用;发明了骨生长因子可控合成、活性调控新方法,实现了人骨生长因子的低成本、高活性、规模化制备,所研制的载生长因子的活性骨修复体获得国内产品注册证。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候任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届全委会委员,国家“纳米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材料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

“祝愿市科创启明星群星灿烂,在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中再立新功,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谱写新篇!”——刘昌胜

12.jpg

陈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从事肿瘤细胞命运决定调控机制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核PTEN蛋白及其变异体在肿瘤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作用研究。

“蓦然回首,启明星计划正是助我独立踏上科研路,并坚守科学精神的第一桶‘金’。岁月无痕,但感激之心时刻铭记。期待启明星们,一代更比一代强,经久不衰铸辉煌。”——陈国强

马.jpg

马余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从事重离子核物理实验与唯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开展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形态和反物质原子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启明星计划不仅是对上海年轻科研工作者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的厚望与激励。祝愿上海启明星计划培育出更多的学界精英,为科技强国做好人才储备。”——余刚

14.jpg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以及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最近针对肿瘤特异性化学治疗,开拓不使用化疗药物的纳米催化医学研究新方向。

“启明星计划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在启明星计划资助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出力增彩。”——施剑


15.jpg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联烯合成、反应性、目标分子合成中的应用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和以氧气为氧化剂的高选择性清洁氧化反应研究。工作以来共发表论文近500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奖和IUPAC OMCOS Award。

“科学研究需要时间和耐心!”——麻生明

16.jpg

丁奎岭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入选启明星

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启明星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之路的微光,追梦之行的力量。希望启明星在而立之年全新出发,为实现‘四个第一’的目标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书写新篇章。”——奎岭

17.jpg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入选启明星

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在生物大分子限域识别和核酸传感、成像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转化医学研究院(国家转化医学科学中心)执行院长、唐仲英首席科学家。


“启迪科学,照亮前路,为民族复兴而贡献科学的力量。”——春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