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9年颁出12项特等奖,中青年成上海创新“顶流”!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协同创新效应凸显

   2021-12-02 文汇报
35
核心提示: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2月1日上午举行,共授奖281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2月1日上午举行,共授奖281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市科技奖励中心分析,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导向作用,及时开展科技抗疫成果奖励;二是持续加大对源头创新成果的激励,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上升;三是获奖项目凸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本年度科技进步奖中,产生了两项特等奖。至此,上海市科技奖特等奖自2012年设立以来已经颁出了12项。其中,1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8项面向经济主战场,还有2项同时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高等级获奖项目来看,上海科研力量更加聚焦“四个面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协同创新效应凸显。

去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科技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选专门设立 “新冠疫情防控”评审组,申报项目涉及快速诊断、系统防治、应急药物、医疗器械、科学普及等,两个特等奖中的一项便出自“抗疫”。

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颠覆性成果的源头。本年度85项高等级获奖项目中,有17项为基础研究,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其中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学占比最高。据统计,上海科技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占比从2018年度的9.7%上升至2020年度的17.1%,本年度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获奖比例占获奖总数的近1/3。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本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

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的平均延续时间分别为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兼顾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中青年人才正成为上海创新的“顶流”。本年度获奖项目团队普遍呈现出“领军者四五十岁,科研主力三四十岁”的人才结构。项目第一完成人八成处于40-60岁;成果全部完成人中,30-50岁的中青年占比超过70%;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

从获奖项目完成单位看,企业数量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总数相当,占比近50%。更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

此外,上海科技奖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合作特征明显,本年度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多种类型单位参与的项目有155项,占比57.6%。(记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