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1请回答:上海科技年度“高光时刻”来了

   2021-12-31 上海科技
42
核心提示:树图区块链有何新进展? 2月27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发布自主研发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有链系统1.0版



树图区块链有何新进展?



2月27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发布自主研发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有链系统1.0版本”。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研究的(Tree Graph)区块高性能共识排序算法,成就了Conflux树图公有链系统1.0,在不牺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的前提下,突破了区块链在交易吞吐量(TPS)和确认时间(Confimation Latency)的公有链系统性能瓶颈,每秒可处理3000+笔交易,是现有比特币系统性能的428倍,以太坊系统的75倍。


上海拿什么吸引全球人才?



3月1日,《关于持续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4.0版)大力吸引外国人才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中、英、日、韩四种语言正式上线,在为用人单位和外国人才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外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用人单位选才、识才、用才的自主权,夯实“谁聘请、谁负责”的主体责任,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了新药?


3月27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精神分裂症新药——瑞欣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正式在中国上市。瑞欣妥是注射用缓释微球制剂,作为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开展全球注册的创新微球制剂,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


脑机接口芯片有望商用?



4月,复旦大学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款无线脑机接口芯片亮相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这也意味着此项目4年内获国际承认。复旦自研脑机芯片项目在单芯片上集成64个信号采集通道,实现了4米范围内64通道全带宽神经信号的24小时不间断记录。与国外同类商用产品相比,功耗降低了10倍,重量不足3克,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一半。2016年至今,复旦自研的这款芯片已流片4次。以它为核心部件的无线脑机接口系统正在接受上海脑科学家的测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商用,成为我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利器。


软X射线可以拍“分子电影”?



自由电子激光被科学家称为“第四代光源”,能大大提升科学家们的研究手段和能力。5月14日,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简称“SXFEL”)调试工作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在5.6 纳米、3.5纳米、2.4纳米和2.0纳米波长实现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出光,实现了“水窗”波段全覆盖,并在3.5纳米实现饱和,输出峰值功率超过500MW,X射线贯通光束线传输到达实验站。这一进展表明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由于SXFEL具有超快时间分辨率、超高空间分辨率、超强峰值亮度,因此可以探测超小结构、捕获超快过程和理解复杂体系,实现拍摄“分子照片”到“分子电影”的跨越。


2021年,谁走上了上海科技节的红毯?



5月22日,以“百年回望崇尚科学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上海科技节在上海科技馆正式拉开帷幕。2021年上海科技节,围绕十大主题板块推出2300多项各类活动,传承科学精神,用好科技史料,讲好科技故事,凝聚科技力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出了科普基地惠民活动、科技创新基地开放活动以及科技赛事、科普展演、青少年科学探究等活动,让公众共享科技盛宴。在开幕式上,叶叔华、丁文江、迈克尔·;莱维特、张文宏、张玉花等二十余位上海科技工作者代表走上红毯。


笃力创新,向科技自立自强迈进



5月31日-6月4日,以“创新,为了人类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阿联酋受邀成为论坛在中东地区及阿拉伯国家中的首个主宾国,重庆市受邀成为主宾省(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近百家国际组织、顶尖高校、科研及智库机构等逾150位嘉宾于“线上”“线下”集聚浦江,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世界科技前沿、人民生命健康、人才培育与集聚等重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尖端创新视角,注入前沿创新力量。


长三角创新协同有何新赛道?



6月3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建设。未来,该中心将围绕长三角重点领域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定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长三角区域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枢纽和长三角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着力构建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大范围、更广视野、更高效率协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布局研发载体、开展产业需求征集与对接,推动区域技术创新从分散式向有序高效协同转变。


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设个小目标?


6月11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行动方案》的着力点在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的要点、难点和潜在点,推动政策进一步落实、能力进一步提升、范围进一步扩大,适应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发展需要。《行动方案》指出到2023年,上海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0亿元,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亿元,发展100家以上多模式、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3-5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集聚区,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


明星抗癌药,上海首发



6月22日,复星凯特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伦赛注射液(axicabtagene ciloleucel)正式获批,这是中国迎来的首款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上海首发。阿基仑赛注射液是复星凯特于2017年初从吉利德子公司Kite Pharma引进的靶向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Yescarta。同一年时间,Yescarta率先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针对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细胞药物,并相继在欧洲、加拿大等地获批上市。


上海“双碳”科技创新如何布局?


6月23日,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率先启动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低碳科技攻关布局。此次指南坚持“战略统领、系统谋划、需求导向”原则,针对上海特点,围绕前沿/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新型能源技术、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4个专题,面向上海全市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项目征集。


上海天文馆何以成为顶流?



7月17日,迄今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馆。上海天文馆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占地面积约 5.8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3.8 万平方米。上海天文馆自 2016 年 11 月开工,历时 5 年建成,其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真实追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件可以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


未来五年,上海科创中心如何建?



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方向和任务,总体目标上,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规划》包含了8项核心指标: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将达到4.5%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左右等。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上海科创中心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赋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全面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彰显城市创新文化。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打造国内外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枢纽。


上海基础研究再加速



10月19日,《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若干意见》通过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为制度安排,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若干意见》 以“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为目标,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包括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引导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探索者计划”,面向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科研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


“最强大脑”智汇上海



11月1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开幕,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各国顶尖青年科学家、各界嘉宾代表和百位“小科学家”代表参会,大会规格及规模再创新高。论坛首次设立“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以期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力量,直面重大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以开放的交流与探讨,寻求科学的答案。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论坛日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科学盛会,来自全球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在这个大平台上开展跨界交流,分享观点思路,激发创新灵感,一批原创成果正在形成,一批青年科学家逐渐成长,“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正式宣布创设。


上海首次同时牵头获得“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11月3日上午,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5个项目(人选、组织),上海共有48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7.45%,连续5年获奖比例超过15%。上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上,牵头获得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这是2000年以来,上海牵头获得国家一等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在“三大奖”高等奖项中实现“金花齐放”。


大型科学仪器如何“优”享?



11月25日,《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对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新购新建评议、信息报送、共享服务及奖励、长三角共享服务等内容作了明确,进一步完善了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技合同奖酬金发放有新规则?


11月26日,市科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的《上海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中技术合同奖酬金发放的若干规定》出台。该规定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了本市事业单位技术合同奖酬金的提取、发放及相应的绩效工资管理,引导激励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启用



12月3日,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建设启动仪式举行,李政道研究所全体人员正式入驻这座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实验楼,继续从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李政道研究所于2016年11月在上海交大正式成立,经过近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已聚集若干学术大师领衔的研究团队,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活力的青年才俊,开展了多个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建设正稳步推进。


“上海造”新冠疫苗量产下线



12月15日,由上海上药康希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实现量产下线。此次在上海生产上市的新冠疫苗名为“克威莎”,1剂注射即可14天内快速保护,便于快速达成群体免疫,减少接种费用及工作量。“上海造”新冠疫苗为上海市打造应对重大传染病的疫苗大规模生产基地奠定基础,为全球抗疫贡献上海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