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合肥市科创中心聚集了来自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评委,他们用“火眼金睛”“扫描”每一页申报材料。这里,正在进行2021年“智汇合肥·揭榜挂帅”重大创新需求项目评审。
在合肥市委组织部的精心策划下,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经前期反复征求及审核去重,共征集企业创新需求329项,覆盖新型显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11个产业领域,合计研发总投入29.8亿元。在这些通过初评的项目中,将再次精选出一批项目进入“揭榜挂帅”。
聚焦“需求端”——推动企业由“求所有”走向“求所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技领军人才是手握科技成果的“良将”。
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首先须聚焦企业“需求端”,以“需求”引导科研成果“供给”与“转化”,对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位于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的中科松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正计划研发生产氟硅烷类材料,但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由掌握在美国、日本的厂商手中,十分容易被‘卡脖子’。”公司董事长鹿立松坦言,要想保障供货稳定和公司发展,必须尽快解决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幸运的是,去年,合肥市“主动作为”,广泛寻访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帮助中科松为公司通过“英雄帖”寻找“出征挂帅”的“揭榜者”。
出题求解、为我所用,对于企业来说针对性更强,效率也更高。通过“挂”出难题,“悬赏”解决,让企业更快找到了攻克难题的“出口”。为使“揭榜挂帅”机制发挥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更大作用,合肥市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为“需求端”待发榜的项目设定了一定条件:一是技术需求内容明确,符合合肥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二是拟开展项目具有一定攻关难度,技术水平先进;三是发榜方研发和资金实力较强,能够提供项目实施的配套条件;四是拟开展项目着力于解决制约合肥市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产业提升发展的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应用面广。严格的筛选下,入选的“待解题”一旦破解,将为“需求端”带来巨大收益。
聚焦“供给端”——推动科研由“实验室”走向“主战场”
满足企业“需求端”,须聚焦科研“供给端”,让更多的“良将”来“挂帅”攻关。
作为合肥市第一批承接“揭榜挂帅”项目的科研院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去年加入到“揭榜者”行列。通过“揭榜”,研究院承接了“面向新型显示应用的钙钛矿量子点打印技术开发”项目,攻关合肥市“新型显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该项目研究成果可延长液晶显示产业链10年寿命,应用意义非常广。
“‘揭榜挂帅’这一创新机制,为我们青年人才提供了极大的展才空间。”承接项目的研究院量子点应用技术开发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李飞博士告诉记者,项目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团队在钙钛矿量子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打破了国外在量子点显示材料方面的专利垄断。
为让“供给端”更多的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主战场”,合肥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基础上,还加码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试行)》,明确实施重大专项协同攻关,即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供给端”的量和质。
“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互通,常常需要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李飞坦言,通过“揭榜挂帅”使过去企业与院所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不仅为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一定程度激活了院所的科技创新潜力。
闻鼙鼓而思良将。为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在“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合肥已拥有高校61所,在校学生70万人;拥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29家;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5个,省“一室一中心”21个,院士工作站68个、博士后工作站135个。“这些科研机构聚集和关联的人才,既是庞大的‘揭榜者’,更是科研成果的‘供给者’。”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服务端”——推动政府由“搭桥人”走向“贴心人”
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和谐互动,离不开政府这位特殊的“搭桥人”和“贴心人”。
不同于以往政府直接资助的科技项目,合肥市正在开展的‘揭榜挂帅’,通过搭建平台,链接需求方与供给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10月启动以来,合肥市主动走出去做好服务,开展了征集建库、评审定榜,通过政府把关、专家评估,企业需求更清晰,技术方向更聚焦,发榜题目更凝练。据了解,合肥市还将从全国范围内邀请知名专家对榜单进行第二轮“精炼”。形成最终榜单后,通过H5电子邀请函“点对点”推送给专业对口的“教授们”,继而组织发榜、路演、评榜、揭榜、挂帅、推广等一系列“贴心”服务。
参与“发榜”的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企业生产中所需的一根重要导线一直受国外“卡脖子”,早在2017年团队就曾四处奔波寻找合作方研发,却因产量小投入大而连连遭遇“碰壁”。“由于政府主动服务,‘揭榜挂帅’产生了‘一呼百应’的效果,今后我们寻找科研单位最佳合作伙伴更加方便了。”企业总经理张辉感慨地说。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给钱、给项目了事。在深入走访中,合肥市人才办发现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经常互相“找不着”。基于这样的考虑,由政府出面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搭起一个互通的桥梁,打通信息的“肠梗阻”显得尤为重要。据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揭榜挂帅”,就是要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快捷便利接触的常态化平台,通过“广发英雄帖”和“货比三家”帮助企业尽速找到拥有“金钥匙”的最佳合作伙伴。
“做‘搭桥人’,更要做‘贴心人’”,周燕进一步解释说,“下一步合肥即将出台人才支持专项政策,做好医疗服务、子女就学保障等精细化服务,积极构建集研发、孵化、融资、服务和园区承接、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为‘揭榜挂帅’保驾护航。”
为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发展第一要务,努力让人才‘抢着来’而不是‘抢过来’,合肥市正在加快开展人才政策集成优化,全面梳理现有人才政策,科学归类,及时更新,让普惠政策更实用,让特殊政策更精准,确保各类人才政策好用管用。据介绍,合肥还将成立市人才集团,更好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服务人才,为企业引才用才减轻负担、保驾护航。
去年以来,合肥市问计于企,对标先发,即将研究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力求在科学、规范、精准中“雪中送炭”。
做好“贴心人”,离不开“真金白银”。自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从2017年的69.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6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从7.2%增长到14%。目前,合肥市是全国主要城市中唯一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超10%的城市。
随着“揭榜挂帅”不断探索,合肥正加速迈向“科创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