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央广网-安徽频道】安徽:快轨道“上进生”的“创新答卷”

   2022-01-05 央广网-安徽频道
64
核心提示:“十四五”开局之年,“上进生”安徽,风头正劲!2021年,安徽已迈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轨道。2020年安徽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进生”安徽,风头正劲!

2021年,安徽已迈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2020年安徽GDP达到3.8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2021年,安徽省GDP有望进入前10位,成为真正的“上进生”。

自我破局赋能新发展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全国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有2个在长三角,分别是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

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安徽!

2021年12月2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排首位的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新纪录》。

除“人造太阳”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研制的“九章2.0”和“祖冲之2.0”,使我国成为唯一在两个物理体系中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刷新2013年德国人所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解开国际数学界60多年“谜题”。

新兴产业发力,打造“大集群”,构建“大链条”,实施“大项目”。安徽联合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协同建立长三角车联网、大数据等10个产业联盟;布局建设首批131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建设;总投资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一期完成投资420亿元……

长三角有一条著名的G60科创走廊,其沿线的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城有着共同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基础,但产业结构、发展潜力、营商环境又不尽相同。

从2016年至今,经过几年的聚合和努力,贯穿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G60科创走廊已形成了“九城联动”的巨大合力和发展格局。

2021年,九城市扎实推进年度22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高质量发展更见成效。前三季度,九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5.04亿元,同比增长15.61%,增速均高于全国和长三角。

显而易见,创新驱动已成为安徽“上进”的核心动力,安徽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2021年,安徽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牵头抓好一批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沪苏浙“同频共振”。

2021年11月19日至22日,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汽车力量。

作为“上进生”,安徽不断打破自己的局限,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立足改革开放,走出“安徽路径”

4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先河。不仅在农业农村领域,在工业经济领域,安徽同样走出了一条产业迭代升级的新路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改革国企、满足市场爆发式增长”为主要路径,安徽形成了合肥美菱、荣事达,芜湖空调,滁州扬子“安徽家电金三角”基地。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至今,安徽以引入京东方、长鑫为标志,家电产业迈入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诞生了引领行业的全球“强势企业”,在半导体、芯片等制高点领域赢得了有利的竞争位置。

如今,从“家电”到“智能家电”,安徽正系统地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升级,建设以合肥为主体,芜湖和滁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家电制造基地,到2025年,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将在安徽铺展开来。

安徽的“鸿鹄之志”不止于此,在立足改革开放、产业迭代升级的道路上,安徽正在“全面开花”。

2020年4月,合肥决定向蔚来汽车“雪中送炭”,这座创新之城用投资“蔚来”这一局,展现安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上的温度和态度。

“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这是合肥2020年11月在《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雄心壮志。

2021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支持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如今,合肥相继实施了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江淮蔚来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二期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项目,集聚了江淮、大众(安徽)、蔚来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2021年前11个月,安徽省出口新能源汽车比去年同期增加209.8%。

“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省发展的强劲转向动力。在安徽,“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标签日益瞩目。在智能语音、智能可穿戴、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领域,安徽已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初步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到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力的同时,安徽还接管着长三角1.5亿人的“胃”。

2021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安徽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7309.6千公顷,总产817.52亿斤(4087.6万吨),居全国第4位,再创历史新高。

从夏粮看,安徽2021年夏粮总产达339.97亿斤(1699.9万吨),比去年增产约5.59亿斤,总产居全国第三位,实现历史性的“十八连丰”。

“安徽是长三角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2021年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与安徽省在京签署共同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合作框架协议。在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这样说道。

从当年小岗为了“吃一口饱饭”到现在的“十八连丰”,再到智能工业体系不断升级完备,安徽奋发有为、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直都流淌在江淮大地。

发力交通,“起步”快跑

“全省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37个交通重大项目开工!”2021年12月16日上午,全长116公里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

2021年是安徽省“县县通高速”的收官之年,至此,安徽“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

“以前没有高速的时候,省内外游客来宣纸文化园参观不仅路况差,时间成本也很高。”在谈到即将通车的芜黄高速时,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鸣的喜悦溢于言表,“现在离我们最近的高速口有40多公里,开车只需1个多小时。”

在位于泾县境内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游客亲身体验千年古法宣纸的制作工艺。罗鸣说,泾县通高速后,游客量预计能有30%以上的增长,“交通方便了,我们的传统工艺也能更好地为人所知。”

一条条高速公路,就像是纵横交错的“大动脉”,为“皖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为安徽无缝融入长三角带来崭新的新局面。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除高速公路“完美收官”外,安徽高铁建设也继续“高歌猛进”。

安庆20多分钟到太湖南、40多分钟到黄梅……2021年11月19日,安九高铁安庆至黄梅段进入试运行阶段,并在2021年年底正式开通运营。届时,安徽潜山、太湖、宿松等地将迈入“高铁时代”。

截至2021年11月,安徽省内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29公里,居全国第一,是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

地处皖北的阜阳,曾是长三角地区的“洼地”之一,如今正越来越多地享受高铁带来的“红利”。

“以前到阜阳出差,不是坐飞机就是开车。如果开车,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到,整个旅途比较累。”上海强松集团研发部门负责人秦心华深有感触地说,“高铁开通后,出差基本都坐高铁了。从上海到阜阳,最快只需要3个多小时。”

秦心华是一位“高铁工程师”。他所在的上海强松集团2012年在阜阳建立生产基地,2018年,公司投入3亿元转型为航空和军工电子、电源模块等生产商,实现了从产业转移到技术转移的转变。

“新生产线试生产时,或者新产品导入时,我就会从上海坐高铁到阜阳,直接到现场解决相关技术难题。难题解决后,再坐高铁回去。”秦心华说。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仍将是长三角铁路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加快“八纵八横”主通道建设,安徽也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航空服务实现“市市通”的梦想对安徽来说也不再遥远。

机场,是一个地区开放发展的窗口,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代表,安徽正力争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航空枢纽,为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贡献力量。

2021年11月15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举行。改扩建工程项目完工后,合肥新桥机场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万吨、飞机起降30.5万架次的发展需求。

同年4月30日,芜宣机场也正式迎来首航。它的通航意味着长三角机场群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伴随着芜宣机场的通航运营,芜湖与各地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南下广州、北上北京都在2个小时“交通圈”范围内。

到2025年,安徽省运输机场力争达到8个,通用机场达到30个,通用航空服务实现“市市通”,覆盖65%的县级行政单元。

安徽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将乘势而上,加快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经济社会发展的骨架更有力、血脉更畅通、动力更澎湃。

“血肉相连”融入长三角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向一个新层次。

“办事越来越方便了!”2021年,一体化下的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让外出的安徽人和来皖工作生活的沪苏浙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长三角范围内畅通流动的要素不仅有资本、项目和信息,更多的还是“人”。

区域的互动与整合让人口愈发频繁的流动成为必然。如何尽可能地为人的流动提供方便,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成本,成为长三角各地政府努力的方向。

医保互通就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截面。

“现在异地就医上门报销医疗费的人越来越少了。”合肥市医保中心异地就医管理科工作人员说。2021年,长三角职工医保异地门诊住院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安徽16个地市与沪苏浙设区市全部实现医保“一卡通”。

截至2021年11月,合肥市参保人员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25453人次,其中在长三角地区普通门诊直接结算21307次,医疗总费用534.63万元,医保个人账户基金支付188.72万元。

就医、购房、经营公司……这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高频办事事项,如今在安徽正逐步实现以“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2021年,在皖南、大别山区等地,一批批旅游康养示范基地拔地而起。

上海人庞焕泰在67岁那年邂逅徽州后,就再也放不下这片诗意的山水。

他把退休之后“二次创业”的第一丘试验田选择在黄山市休宁县祖源村,先后盘下30幢闲置的破旧徽派民宅,整体规划并亲自设计打造祖源梦乡村民宿群。这几年,长三角等区域的游客纷至沓来。

紧靠“康养”,突出特色,努力让原住民参与其中。2020年开始,庞焕泰的第二个民宿项目徽州区潜口民宿群确定了康养主题,努力把潜口康养老街打造成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后花园。

“选择在黄山居住的上海‘银发族’不在少数,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选择黄山的首要原因。”庞焕泰说。黄杭高铁开通后,上海到黄山最快的班次只要两个半小时,这也带动了黄山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

2021年4月,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专班相继印发了《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专班工作方案》和《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清单》,明确2021年年底前要完成21项应用事项,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连政表示,安徽省已完成清单中的20项,为下一步长三角“一卡通”及“同城待遇”建立了坚实基础。

未来,长三角居民用一张“卡”就可“通办”各种事的场景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如今,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北振兴、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继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安徽已经全域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会对安徽的加快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1年年中起,安徽经济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稳稳扎在第十位;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1874.8亿元,同比增长10.2%。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身份递进转换。如今,“上进生”成为安徽最贴切形象的概括。 2021年,安徽突破4万亿元已成定局。

未来5年,安徽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上进生”瞄准目标,正不断向上!(记者钟雷 赵家慧 徐秋韵 张宣剑 徐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