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部省会商提速青海绿色发展

   2015-02-02 青海省科技厅
31
核心提示:部省会商提速青海绿色发展 科技部与青海省会商工作总结  科技部历来高度重视支持青海的科技工作,特别是2

部省会商提速青海绿色发展
            ——科技部与青海省会商工作总结

   科技部历来高度重视支持青海的科技工作,特别是2011年部省会商制度建立后,科技部积极推动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逐年加大对青海的支持力度。3年来,科技部直接支持青海项目357项,资助经费3.87亿元,为我省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部省会商取得的成效
  (一)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西州循环经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盐湖资源钾、钠、镁、锂、硼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为平衡其产出的氯气而与煤、天然气等有机资源结合的有机化工产业的发展,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科技部支持下,我省积极推动将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建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1-2013年,盐湖特色产业集群获科技部立项21项,省科技厅立项45项,共支持资金8638万元。一是围绕柴达木盐湖优势产业,攻克了一批制约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察尔汗盐湖攻克了适应我国盐湖低品位钾矿特性的固体钾矿浸泡式溶解转化开采工艺技术,技术支撑察尔汗盐湖固体钾矿工业品位由8%降低到2%,由此新增钾盐经济基础储量2.37亿吨,实现“再造2.4个察尔汗盐湖”;科技部项目支持的“固体钾矿的浸泡式溶解转化方法”发明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同时,钾肥生产钾回收率由原来的55%提高到现在的63%,使国产钾肥自给率提高10%以上。二是海西国家盐湖特色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渐成规模。2013年,海西国家盐湖特色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84.2亿元,工业增加值425.1亿元,企业销售收入508.4亿元,净利润125.4亿元。目前已构筑钾肥基础产业,镁硼锂综合利用,天青石芒硝加工,钾盐、钠盐化工,精细化工五大产业体系、八大产品。钾肥生产方面,氯化钾产能达到600万吨、硫酸钾产能达到60万吨、硫酸钾镁肥达到200万吨;纯碱产能达到600万吨;烧碱产能达到120万吨;镁产品生产方面,金属镁产能达到10万吨、镁基合金达到10万吨、高纯镁砂等系列产品达到30万吨;碳酸锂产能达到5万吨;硼酸产能达到10万吨;PVC产能达到230万吨;硫化碱产能达到26万吨。目前,基地内的企业数达到498家,已建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联盟等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平台。三是科技支撑了盐湖产业的兴起,利用盐湖镁资源开发出了可用于汽车、家电和通讯器材的系列镁合金;氢氧化镁阻燃剂、高纯镁砂等产品的开发已取得初步成功;盐湖提锂已被列入产业化项目;以金属镁、PVC、纯碱、氯化钙等项目为依托的盐湖镁钠资源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顺利建设。在一系列技术创新的支持下,我省盐湖资源开发已由单纯氯化钾的生产延伸到高附加值的氢氧化钾、硫酸钾、碳酸锂、镁盐系列化工产品,乃至金属镁的全方位综合循环开发利用,盐湖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四是科技助推了新材料技术行业发展,解决了生箔复合添加剂的制备技术、表面处理工艺技术等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的专用高档电解铜箔,产能达到2.5万吨/年高档电解铜箔,市场占有率达43%。支持青海三工镁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试制出新型高电位镁合金牺牲阳极、AS系列耐热镁合金、稀土镁合金和含锆镁合金等系列产品,形成6.3万吨/年镁合金锭、棒材、牺牲阳极、挤压型材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我省镁合金生产的空白,并构建了从矿山、硅铁、原镁到镁合金及各种挤压型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值3.5亿元。一系列技术突破推进了低附加值的普通钢材延伸生产出高附加值的高强度钢拉杆和锚杆、高速铁路轴承用钢、风力发电轴承用钢、高品质钎具钢、高速铁路机车用钢等产品;从电解铝的生产延伸到深加工出电子铝箔、铝型材、铝合金型材等产品;铜和废杂铜被开发生产出光亮铜杆、电解铜箔等专用高档产品;新材料产业已成为青海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推动了新能源经济的发展。
  1青海省光伏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发展势头良好。以打造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目标,依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冶炼——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青海光伏电站终端市场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石英坩埚、光伏玻璃、光伏铝边框、光伏逆变器等配套光伏企业。2013年底,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年均增长53%;工业增加值331亿元,年均增长101%;工业销售收入885亿元,年均增长102%。基地多晶硅产能已达到8000吨/年,单晶硅产能约为5000吨,切片生产能力约为3000万片,电池生产能力约为500兆瓦,组件能力约为600兆瓦,铝边框生产能力约为3万吨。光伏基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共享,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科技支撑我省光伏应用取得实效。在国家光伏应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已成为大型并网电站建设规模最大的省份。截至2013年底,青海省以连续3年每年装机100万千瓦的速度,建成集中并网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310万千瓦,光热电站1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的18.3%,累计实现并网发电43.73亿千瓦时,为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技支撑方面,一是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大型光伏电站的多种能源发电联合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资助经费1764万元。该项目针对我省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大和长距离输送引起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结合区域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群,通过风、光、水、气多种能源发电联合运行控制技术开展应用示范,重点解决西部区域电网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以及燃气发电运行特性、电站快速调节、联合运行等关键技术及优化调度系统。二是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大型光伏并网系统设计集成技术研究示范及装备研制”,获国拨经费资助1.15亿元。该项目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百兆瓦试验示范电站建设为依托,把青海省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实证性研究示范基地,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光伏系统集成与工程技术、成套关键设备,成为集工程示范、技术开发、现场测试、实证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掌握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多能互补微网电站、建筑结合光伏电站的集成、工程、设备及测试技术,搭建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系统实证平台、光伏建筑发电系统实证平台和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实证平台等3个光伏系统室外实证性研究平台,辐射和带动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组织实施了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关键技术研究”,资助经费600万元。该项目依托企业、国内著名大学、科研单位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旨在建成百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基地,开展不同组件、不同逆变器以及不同支架和建设安装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形成光伏系统及平衡部件相关标准规范,指导我省大规模光伏发电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展百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过电压仿真计算、回流分布计算、接地系统、设备布置、直流开关选型、数控及数据传输等研究,形成百兆瓦级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我省大型光伏发电站整体建设运维水平;开展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研究,发挥龙羊峡等我省大型水电站对光伏发电的快速调节能力,建成32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提出水光互不协调运行及基本控制模式,开发水光互补协调控制软件,实现逆变器集群控制,优化和提高我省光伏发电并网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我省并网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对推动青海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四是组织实施了“新型储能电池开发及应用示范”省级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开展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开发和镁基锂离子储能电池开发,旨在为今后我省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电力储能提供技术支撑。五是组织实施了省级科技项目“1MW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及在锡铁山10MW电站中应用”、“青海玉树水/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塔式太阳能热发电聚光控制系统的研制”,形成了我省多种形式不同类型光伏光热发电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的良好局面。六是大力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推动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改善无电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共组织申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61项,国家立项24项,获得中央财政建设补助资金合计13.74亿元,实施建设93座光伏电站、109811套户用电源、352座通讯基站和264套光伏提水系统,总装机容量89兆瓦。在青海玉树建成世界首座2MW微网型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在青海玉树曲麻莱县建成总装机容量7.203MWp的世界最大离网光伏电站。在海西州建成了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光热电站。为解决我省无电地区农牧民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3、光伏科研平台建设效果显著。大力支持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建设,今年已投入科研经费3000万元。中心下设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新能源检测技术、光伏材料与设备、太阳能发电系统实证、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和百兆瓦实证实验基地等6个实验室(基地),该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青海光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保障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把青海建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进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建设,该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促进青海省新能源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相关科学技术问题,同时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目前,研究中心根据青海光伏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了光伏发电控制与并网消纳技术研究、新能源材料研究、新能源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和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支持搭建了一批光伏产业科研平台,已建成青海省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围绕储能产业发展,组建了青海省低温锂离子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锌溴液流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在青海光伏产业中心百兆瓦实证基地搭建储能区块,实现以储能平缓风光电的波动、削峰填谷以及调整新能源出力,为今后光储互补提供示范。
  (三)以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经济为切入点,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进了农业科技园发展。目前,遍及全省的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基地,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1家省级园区2013年总产值90.97亿元,已达到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的近30%,区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近一倍。
  二是促进了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油菜方面,成功选育出了青杂5号、7号及11号等12个甘蓝型和白菜型双低杂交春油菜系列新品种,杂交油菜芥酸<1%,硫甙<15μmol/g,菜籽含油量达到45%以上,平均亩产达到140公斤,种植海拔由2000米提升到了3000米,早熟品种生育期由150天缩短到了92天,大幅度扩大了春油菜新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显著优质高产的特点使其成为农业部认定的全国春油菜区主推品种,春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而且辐射推广到内蒙、新疆、甘肃等省区,推广面积近400万亩,甚至走出国门推广到了蒙古、俄罗斯等国。马铃薯方面,通过选育出青薯9号、青薯2号等优良新品种,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种薯繁育基地20余万亩,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87%,并结合全膜双垄等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生产良种良法的结合,尤其是以青薯9号为主的马铃薯良种,平均亩产达到2600公斤,并创下亩产5620公斤的高产纪录,由于高产抗病的特性,通过了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省主推马铃薯品种,已推广到了宁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目前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已突破300万亩。豆类方面,功能性蚕(豌)豆蛋白改性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中试生产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豆类蛋白由饲用级向功能性食用级的突破,开发出了溶解性好、功能性好的食用级蚕/豌豆蛋白质粉,豆类蛋白纯度由原来的70%提升到了80%以上,市场价格每吨也由原来的7000余元提升至21000元,已实现出口食用级功能性蚕/豌豆蛋白产品100万吨的规模,我省豆类加工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推进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树立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样板。近两年来,在部省共同推动下,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共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50多万亩。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年生牧草新品种6个、一年生饲草品种8个,4个优异材料进入国家区域试验网,筛选出适合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种植的多年生材料14份,优异的燕麦种质材料28分,并研究制定一系列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牧草新品种已在全省以及西藏、四川、甘肃等省区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应用。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积极推动和影响下,青海畜牧业生产已逐渐向生态畜牧业方式转变,为周边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
  四是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开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集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攻克了白刺、沙棘、枸杞鲜果采收、预处理、贮藏及其有效成分提取技术,高纯菊粉和低聚果糖产业化技术,冬虫夏草菌丝发酵基配方和培养液过滤技术。并依托我省浆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取得了省级成果5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研发并转化新产品7大类50余个,新增产值12.95亿元,利税3.89亿元,实现了我省浆果资源高值化利用。自主选育了两个枸杞优良品种,助推了青海枸杞产业发展。中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攻克了一批藏药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形成我省特色生物产业规模。科技部立项支持了我省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我们将针对藏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有效整合藏医药产业的优质科技资源,做大做强藏医药产业。
  五是支撑重点生态工程,促进了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科技部支持下,通过国内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与示范,建立了三江源生态综合监测与评估示范,查清了重度退化草地黑土滩的面积分布,建立退化草地治理的样板示范地达到4万亩;为三江源地区选育各类适宜草种并进行扩繁,许多等优良草种已在工程中普遍使用,满足了三江源工程的需求;一批农牧区清洁能源技术在三江源地区得到有效推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青海湖生态和环境问题,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建立了8个试验示范区和治沙防控点、以及各类试验示范基地3.1万亩,相关技术在青海湖生态工程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祁连山地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正在顺利实施。相继研制成功了D型肉毒冻干剂、颗粒剂等新剂型,填补了我国生物灭鼠毒剂的空白,D型肉毒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对高原鼠害防效达到90%以上。目前已在三江源地区实施D型肉毒灭鼠剂大面积鼠害防治2000多万亩,效果显著。
  (四) 以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重点,推进了民生改善。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建立了1个省级信息服务平台、71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已覆盖5个县97万亩耕地的17万农户和350家农业企业。针对科技特派员与后台专家的互动交流,研发了手机版农业信息主动服务系统,完成了75种我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方案。去年12月,我省已被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份。
  科技部支持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覆盖了我省所有县(市、区),有力引领了青海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海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应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经过3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研发与集成了双模式光伏发电技术、CL建筑体系和太阳能光热采暖技术、寒区节能蔬菜温室生产技术、优质人工草地建植和家畜补饲技术、“三网合一”信息技术等13项技术,形成了绿色建筑、农牧业生产新范式、信息服务等三大技术体系。玉树重建科技示范第一村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012年5月,科技列车驶入青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高层次专家学者,深入到我省14家企业、6个县的20多个乡镇35村,解决了12项技术难题,与企业达成了14项合作意向,直接参加科技活动的群众达到3万人次以上。此次活动推动青海科普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五)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为载体,提升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已建成国家高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等22个国家级科技平台。认定68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科技型企业、33家创新型企业,3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科普教育基地、144家科研机构。西宁市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六)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认真学习国家和省上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制定了2014年度青海省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把聚焦的一个方案三项机制三项试点分解为15项要点,形成了《青海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案编制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财政对科技创新支持机制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工作方案》、《改革农牧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试点方案》、《青海国家高新区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方案》、《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方案》等七项工作方案,明确进度,逐步推进。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效果。一是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体系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我省在2014年第二批新开基本科技计划项目确定过程中提高科技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评审程序,专家评审阶段纪检组进行过程监督,确保项目评审质量。对拟立的第二批科技计划的273个项目名称、研究内容、项目主持人、资助金额等项目信息进行了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此举在全国科技管理系统走在了前列。同时,通过申报指南引导、评审政策侧重,使产业化项以产学研联合实施为主。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我们在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中加大了后补助支持的比例,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开展研发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今年已完成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认定。为支撑光伏产业的发展,我省认定了“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青海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科研经费4000万元,支持组建“青海省光伏产业科研中心”,促进青海光伏科研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在西宁地区举办培训班,并召开青海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会,有19家企业的79个项目通过鉴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鉴定额达到3.4亿元。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出台的鼓励创新成果取得专利的相关专利奖励政策,对我省80件获得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家年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和3家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超过20件的单位首次进行了奖励,奖励资金达到205万元。三是积极推动高新区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在科技计划安排中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申报项目;对通过孵化器培育成长的科技企业,优先支持申报的科技项目。扩大青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针对高新区内装备制造、医药、生物技术等行业的3-5家重点企业进行投融资试点。已对高新区内重点企业进行跟踪辅导,计划今年对3-5家企业进行投融资。四是积极推进转制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在绝大多数科研机构转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试点。五是农牧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试点正在积极进行。通过农牧业全程智能服务、农牧区数字教育综合服务、农牧民健康医疗服务、农村事务公共服务等四大示范工程建设,建立以科技特派员、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农牧业信息化综合科技服务智能平台为一体的农牧业生产全过程科技服务体系,实行科技人员报酬与经办承包农业项目效益挂钩的机制,促进科研与农牧业生产紧密结合。目前已完成了《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草稿)的编制,上报科技部审核。
  二、部省会商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重点推进。部省会商以来,一方面,科技部领导对青海省自主创新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特别关注青海发展,提出要“统筹推进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工作。”王志刚书记、王伟中部长亲自出席了第一次部省会商会议,现场指导青海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张来武副部长专程来青指导科普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曹健林副部长赴柴达木指导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平台建设;期间,还有许多科技部的司局领导和同志们来青指导科技创新,实地调研玉树重建科技引领计划的实施情况等,有效推进了部省会商的重点工作。另一方面,青海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部署协调重大科技支撑工程,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省政府对部省会商工作内容逐条分解,确定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并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落实到了各厅局,稳步推进了省部会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多措并举,加大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连续3年增长幅度均在40%左右,2013年省科技部门管理的科技项目资金达3.3亿元,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二是青海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经过3年努力,推动成立了3只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4亿元,其中1亿元规模的青海国科创业基金已得到科技部2500万元的补助。筛选16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辅导,其中1家企业已在天交所成功挂牌,该公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资本量由3000万增至1.9亿。三是设立了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签署了青海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合作协议,利用青海省盐湖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针对制约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共同出资设立“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双方在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总资助经费1亿元)投入此联合基金,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盐湖科研人才,不断提升盐湖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四是我省科技管理部门与交行青海省分行、招行西宁分行签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可以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25亿的授信额度支持。在科技项目、优惠政策和便利融资的推动下,青海国家高新区发展加快,2013年生产总值较2012年增长24.6%、工业增加值增长25.2%,远高于我省工业园区的平均增长速度,成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亮点。
  (三)实施重大专项,增强创新力度。一是组织了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在科技部应对金融危机的统一部署下,我省实施了“123”科技支撑工程,四年以来共实施项目222项,累计完成投资794亿元,财政科技投入近7亿元,企业科技投入66.7亿元,累计实现产值896.1亿元,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790件(发明专利364项),制定技术标准160余项。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511人,组建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二是组织实施了的“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两年来实施项目86项,重点解决了农牧业科技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推动了我省现代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畜牧业、高效节水、油菜和马铃薯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产值84.05亿元,新增产值11.73亿元。三是实施了青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针对我省单位GDP能耗过高,节能减排压力大等问题,实施了一批攻关项目和技术引进项目,启动了一批研发平台建设,使我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四是全面完成了“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
  (四)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我省于2012年12月下旬,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并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落实的方案和配套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青海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特别是制定了23条具体政策措施,对于加快创新型青海建设,切实提高青海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青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