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2012-05-09 青海省科技厅
41
核心提示:青海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
青海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民生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在循环科技、生态科技、新能源科技和民生科技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了一批新产品新品种,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支撑和引领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进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可以说,这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科技投入和争取国家支持创新高。组织实施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74项,投入经费5.29亿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项、国家“973”计划前期项目10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8项,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437项,经费达12.28亿元,均创我省历史新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组织实施了“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以实现其跨越20年的发展目标。组织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23”科技支撑工程。两批“123”科技支撑工程共组织实施123个项目,完成投资390.79亿元,实现产值453.43亿元,企业科技投入19.16亿元,取得498项国家专利,制定各类技术标准80余项。一系列科技项目的部署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民生经济的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见端倪。从无到有,我们已建成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2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科普教育基地等1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144家科研机构,认定47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型企业、2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级5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等创新平台。成立青海大学三江源研究院和产业发展研究院。西宁市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成果数量开创历史新高。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189项,同比增长66%,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2.96%;授权专利1508件,授权数同比增长125%;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项)。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均实现了“零”的突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列全国第22位,西部之前列。——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已成为青海新兴产业的代表。海西国家循环经济实验区和海南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已全面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西宁和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工、辐射区规划面积已分别达到4.4万亩、50万亩和200万亩,引进新品种855个,新技术225项,培训接待农民3.2万人次,园区吸纳劳动力数达4666人,辐射带动项目区农户4.6万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483元,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巨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开展了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工程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全省R&D研究人员增加到3001人,引进培养国家级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60人、聘请省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昆仑学者”28人、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0人、千人计划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0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19名、优秀领军人才201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1人、省级优秀专家学者220人、省级优秀人才460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0余个。启动实施“青海之光”科技人才推进计划,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科技合作与交流成绩卓著。与美国犹他州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推动成立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成功申报了“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框架·绿色伙伴计划”,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举行了签约仪式。推动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科技部建立省部会商机制,集成国家和青海的科技资源,培育壮大青海特色产业,支撑青海绿色发展。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了省院科技合作,助力于青海经济社会全面实现“四个发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农牧区体系已见雏形。建立了以888名科技特派员为核心的农牧区科技信息主动推送系统,并与科技特派员产业链项目结合,为科技特派员配备了200台预装我省120种农牧产品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的龙芯笔记本电脑,坚持面向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全面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培训农牧民,重点加强了牛羊繁育、名优花卉栽培、蔬菜高产栽培、中藏药材人工栽培、畜牧业综合配套、农作物栽培、藏毯纺织、保护地种植、农村新能源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及中小企业管理、农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为提升我省农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了包括7个服务平台分中心、120个基层服务站、210多个农户服务点的青海省农牧区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农牧业信息化智能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搭建西宁到基层卫生院的远程医疗诊治服务平台,引进智能体检床和多功能体检包等数字医疗设备26台套,已配备到青海大通县的全部20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示范村级卫生室,已完成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21096人,建成为偏远农牧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农牧区健康诊疗普惠服务系统。联合教育部门开通远程教学网络直播系统,使远程教育走进了基层中小学校,为我省带来了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农牧区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获取外界丰富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窗口的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实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青海省教育资源库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中科院有关单位合作,开发出集人口户籍管理、民政物资发放、土地源信息、救灾资金管理为一体的虹膜识别应用的农牧区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们在探索基于青海现实省情下,建设更加开放的大科技格局,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不断提升全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一步,进一步增强了我省科技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