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青海省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科技示范作用显现

   2012-12-04 青海省科技厅
39
核心提示:  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科技厅主动介入,组织科技系统积极投入到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动员组织全国科技系
  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科技厅主动介入,组织科技系统积极投入到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动员组织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和重建,启动实施了以玉树代格村科技支撑恢复重建为核心的《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突出了科技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显现。
  玉树抗震救灾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要求,我们迅速启动应急科技项目,并争取到科技部前期支持资金100万元,组织动员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全国科技系统捐款240万元,捐赠1000余万元救灾物资。第一时间协调中科院遥感飞机对灾区损毁现场进行航拍,及时对图像进行处理印制,并及时送至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为及时开展救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协调中科院“宽带无限应急救援”队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开通宽带无线服务,为灾区提供无线通信接入服务,保障了灾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组织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与玉树州医院、玉树县医院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为灾区伤员救治和康复搭建了科技平台;第一时间开通了玉树州民族中学、玉树县第一完全小学与西宁市虎台中学、古城台小学之间的网络远程教学直播课堂,为灾区学生复课提供了科技支撑,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第一时间组织研发了包含人员生活补助、转移补助金、遇难人员抚慰金、三孤补助金、物资发放、房屋损失等内容的“虹膜识别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玉树灾区5万余人基本信息的数据库,信息的识别准确率达100%。
  玉树灾后重建中,我们紧紧围绕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玉树重建的定位和目标,结合玉树高寒地区的地域功能、资源特点和文化特色,突出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积极主动介入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启动了“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集成高寒草甸有机畜牧业、高原设施农业、主被动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一体化、珍稀藏药人工驯化与生态抚育等大量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强有力支撑、示范作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以科技创新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上新台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把玉树建设成为具有广泛示范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少数民族先进地区。玉树灾后重建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以玉树县代格村为重点的4个示范点进行科技示范建设,重点实施了包括水光互补为主体的分布式智能型电网、农牧区多元化清洁型经济型能源体系、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和现代数字化服务等五类科技建设示范项目。资助项目经费1.5亿元,其中国家支撑计划资助2810万元,金太阳工程及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等资助1亿元,省科技项目资助1357.6万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实施了一批灾后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青稞、马铃薯、豌豆、黑饲麦、青莜等大田作物及人工草地种植示范,取得了很好地效果;18栋节能日光温室在未采取任何辅助源的情况下,冬季温室温度保持在5-7℃,为青藏高原设施农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代格村110户集民族特色、60kwp双模式光伏电站、沼气绿色用能、远程基础教育、党员远程教育、数字化医疗、生态旅游为一体化的建筑示范工程建成为一个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绿色重建示范村;一座我国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首座2兆瓦水光互补微网电站,解决了玉树州夏冬两季电力不足的状况;建成一系列藏羊选育、牦牛健康养殖、藏猪鸡特色养殖、乳制品新产品开发、生态旅游等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立已录入结古镇牧民信息5万余人的虹膜应用数据库和虹膜应用系统;搭建了玉树县医疗会诊、医疗教育、医疗咨询及远程教育的远程医疗及远程教育服务系统。
  通过科技支撑,以科技创新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上新台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广泛示范意义和广泛影响,以现代科技为支持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少数民族先进地区将展现在青藏高原,为实现玉树跨越20年发展打下科技基础,为未来高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科技示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