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00万 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1-12-21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40
核心提示:近日,新能源汽车行业传来喜讯。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生产突破300万辆,

近日,新能源汽车行业传来喜讯。今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生产突破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300万辆”的亮眼成绩不仅代表着“量”的突破,也代表“质”的飞跃。

从2011年的不足1万辆,到2018年首次突破100万辆,再到2021年突破300万辆,每一次突破都标识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其背后是产业体系的全方位进步和发展环境的持续完善。

市场规模再创新高 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各方奋发作为、通力合作,谋发展、推转型、促消费,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行业企业深耕细作、笃行致远,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技术水平、品牌向上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市场驱动力也逐步从政策驱动向“市场为主,政策为辅”的新型驱动方式转变,私人消费占比已由2016年的32%跃升至当前的77%,二、三、四线城市及非限购地区的消费需求开始释放。

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结构较完整、自主掌控力较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功打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关键环节。其中,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尤为亮眼。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全球装机量占比在47%以上。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头部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也已进入宝马、大众等国际知名整车企业配套体系,产业支撑力大幅增强。

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已实现从“赶超”到“领跑”的跨越。我国主流纯电动乘用车电耗水平由2016年的15.7千瓦时/百公里降低至12.5千瓦时/百公里,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续驶里程也由2016年的253公里提升至400公里以上,有效缓解了消费者里程焦虑。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在平顺性、驾乘舒适性等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从品牌向上来看,自主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传统汽车企业陆续推出全新电动汽车品牌,全力进击新能源市场,如长城欧拉、广汽埃安等,并成功打造数款“网红车型”;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21年累计销量均进入全球前二十大名单,超过了一众老牌车企。此外,“中国制造”产品受到国际市场欢迎,上汽、长城、比亚迪、宇通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

各方积极探索实践 形成宝贵中国经验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源于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开拓创新,同时,我国也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并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一是构建协同机制,保障协调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政策扶持。2013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国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等20个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高效解决行业堵点、痛点问题,协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坚定战略定力,优化政策体系。我国抢抓战略机遇,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先后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持续筑牢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明确产业发展政策支撑,坚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信心。各有关部门也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建立了全方位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全球支持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财税政策支持,并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提出“双积分”管理、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等政策法规文件,在规范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三是支撑有效管理,健全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涵盖基础通用、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系统部件、充换电、加氢等领域,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互配合,全球范围内最为科学、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与国外标准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在数量、质量、成效上具有明显优势,并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同时,我国还基于国内标准法规成果,深入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制定,成功实现由全球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跟随者”向“主导者”的转变。

坚定信心加速转型 齐心协力继续奋进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政策有保障、技术有支撑、企业有活力、市场有需求的良好发展局面,未来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据中汽中心预测,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车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市场主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全行业进一步坚定信心,合力推进。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行业仍需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动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与产品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二是持续优化标准体系,以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和新技术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快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部件标准体系。

三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快构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给保障体系,提升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测试验证服务能力。

四是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推进汽车制造、使用、报废回收等环节全面绿色发展。(人民网 作者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