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
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为主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为此,沪小科专门整理了2022年上海科技的关键任务书,请及时查收!
国之所需,我之所往。
上海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使命,持续推进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并加强与国家在沪布局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联动。
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和重大需求,推动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培育,做好与国家实验室的衔接布局。
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和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建设。
支持李政道研究所、期智研究院、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及高端科研平台创新发展。
支持高校强化基础学科能力建设,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引导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等基础前沿方向,系统布局“全球、国家、上海”梯次接续的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项目。
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持续推进“探索者计划”,全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引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
上海将持续建设面向世界的创新事业发展平台,加快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国家实验室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等任务中,发现和培养具有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建设。
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探索科技创新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引育急需紧缺特殊人才。
面向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构建分阶段分谱系的人才资助体系,做优启明星、学术/技术带头人、浦江人才等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后备军。
更大力度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政策,试点推行“以才荐才”的外国人才评价方式、外国人工作许可“直通车”及国际职业资格清单制度等创新举措。
科技要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上海将继续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主动承担国家使命任务,聚焦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常见多发病防治、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等重点方向。
强化全市重大创新项目布局,加快推进AI创新药物、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精准蛋白质图谱研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绿色智造等专项。
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技术“新赛道”,聚焦感知、智能、孪生、治理和基础设施,布局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围绕“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汽车、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新能源、低碳智慧能源系统等技术研发。
格局打开,互惠共赢。
上海将制定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运作工作规则和建设行动方案,启动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建设长三角双创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内创新创业示范(载体)集聚发展。强化沪西五区科技与产业协同联动,支持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支持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向张江科学城集聚,聚力浦东引领区建设和“新城发力、南北转型”。夯实闵行大零号湾、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宝山环上大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及创新创业集聚区功能,推进普陀中以(上海)创新园、静安UNDP全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伙伴”计划,鼓励在沪单位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深入推进沪新(新加坡)、沪以(以色列)等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交流与合作。
深化与海南、云南、重庆等省市的科技合作。做优沪疆、沪滇、沪琼等区域科技对接活动品牌。
上海将全面贯彻中央改革精神,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深化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科技统计与创新调查等改革,更大力度促进科技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为科研机构和人员松绑解绑。
围绕基础研究、新型举国体制、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等方面,强化科技立法研究,提出突破性创新举措。
优化科技计划及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完善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推广“揭榜挂帅”等攻关新机制。
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用好创新政策。用好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税收、高转认定等政策,形成手段多样、覆盖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分类分档的创新型企业支持机制。加快推动一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强化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深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总结推广经验,深入开展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等试点。
聚焦本市科研诚信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风险点,巩固和完善市区联动、各部门协同的诚信监督工作机制。组建科技伦理委员会,不断健全科技伦理审查机制。建立科技监督专家组,加大科技监督制度建设、重大疑难案件查处等力度。组建科研诚信宣讲团,进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高新园区。
加快推动《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立法及施行工作,办好2022年上海科技节,举办首届国际科技传播大会,打造云端科普平台,推进云端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标准化建设,促进科普内容创制与文化艺术、影视传媒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浦江创新论坛影响力和溢出效应,进一步打响“创·在上海”品牌活动。(作者 耿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