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东 侯珂珂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比赛已接近尾声。2月17日,“冰丝带”又进行了女子1000米决赛,美国名将布里塔妮·鲍获得铜牌,这名老将在赛后发布会上盛赞北京冬奥会各方面组织工作,称自己在北京的经历非常棒:“这是一座世界级的场馆,场馆内外都很美,看台上还有观众,这很不容易,也让我们运动员很开心。”
2月12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摄
获得女子1000米决赛金牌的日本选手高木美帆,以1分13秒19的成绩再次打破了冬奥会纪录,至此,“冰丝带”里已诞生了10项冬奥会纪录和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冰丝带”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平原最快冰场”。
“冰丝带”之所以能刷新10项冬奥会纪录,除了各国运动员们的出色表现之外,也离不开外籍专家和顾问给予的支持和协助。来自加拿大的拥有6届冬奥会制冰经验的马克·麦瑟就是众多在幕后辛勤工作的国际专家顾问中的一位。
马克的制冰师生涯开始于卡尔加里的职业冰球队,他于1987年在卡尔加里速滑馆开始为速滑场馆制冰。这是他第六次参与冬奥会,在他本人亲自参与制作的冰面上共诞生了35项冬奥会纪录。
马克坦言,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的使用,是“冰丝带”能够成为“最快的冰”的基础。这套创新型的制冷系统使得冰面温度均匀、温差控制在±0.5℃以内,意味着整个赛道冰面硬度一致,非常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的应用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更绿色、更环保。
“影响冰面的因素很多。比如场馆顶部的灯光、转播团队的灯光,都会有热量传导到冰面从而产生影响。此外,还要考虑场馆内的湿度、温度以及风向等。”马克透露,打造“最快的冰”其实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比如开赛前几天,一些来训练的运动员会反映冰面有点软,这其实是我们有意为之。因为训练时的环境条件是和比赛时不一样的,比赛开始后我们会逐步降低场馆温度,让冰面逐步变硬,达到最好的状况。”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表示,“冰丝带”不仅是赛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冬奥会之后还将被打造成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可以举办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以及冰球比赛,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张名片。马克也想在中国留下“遗产”——中国的制冰师。他说:“这次来中国,场馆团队告诉我,组委会有着完善的‘遗产计划’。中国制冰师很勤奋,进步得非常快,相信在我离开之后,他们会担负起为场馆制冰的责任。”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8日 09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