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何继善: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

   2022-02-24 光明网
66
核心提示: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小时候,我们渺小,别人强大,祖国饱受欺凌,科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小时候,我们渺小,别人强大,祖国饱受欺凌,科学界也总有人幻想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中国科学家就应该挺直胸膛,撑起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富强。”

——何继善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代表团捧回来了一张无人认领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奖状。经查证,这张奖状属于当时名不见经传、靠着手摇计算机摇出成果来的何继善。

潜心钻研近20年的成果不仅令何继善“一战成名”,更给他带来了一项特殊的荣誉——3年后的1981年,47岁的何继善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刻何继善期待已久,他早已将自己一生的奋斗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国家在铁蹄下受辱,人民在战火里逃生。家国破碎贯穿了何继善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直至新中国成立,何继善才有幸获得矿砂检验的工作,与勘测探矿结下缘分。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何继善再次受益,他以同等学历考进东北地质学院 ,正式迈入了科研殿堂。

从地球物理学初兴的20世纪50年代,到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奖状,寂寂无名的20多年里,强国之愿与报国之志陪伴何继善走过祖国的平原、深山、沙漠和盐碱地,在艰苦卓绝的野外作业基础上,结出了科研的果实。

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立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他是急国家之所急,为什么他老是在发明?他觉得跟在别人后面跑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东西。”何继善的科研团队最懂他在自主研制上的坚守。科研是一场长跑,一时领先不意味着一直领先,更何况决胜的终点是民族与国家真正实现复兴与崛起。

何继善的强国之志里,裹着的是一颗济世安民之心。1998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久的何继善,看着洪水肆虐的祖国大地,决心要消除水患。在一年的不断钻研下,何继善于1999年提出了“流场法”,实现了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高分辨率快速检测。

10多年来,何继善先后奔赴全国10多个省,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达到100%,排除了多个重大险情,间接挽救了众多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何继善对页岩气的关注也开始于这一时期。他发现,中国的页岩气储量可观,但大多深藏在崇山峻岭中,对探测和开采提出了很大挑战。而我国当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清洁能源。在何继善的眼里,能源自主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于是,他提出了“广域电磁法”,可以精深准确地勘探资源。2018年,耄耋高龄的何继善凭此再一次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攀登科研事业高峰的过程中,何继善选择在他最热爱的土地上,践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勘探祖国的山山水水,测绘民族的振兴富强,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最好的人生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这是何继善的话,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院士小传

何继善(1934— ),从事科研教学60余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