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省新闻办聚焦推动“十大创新”部署落实,策划举办“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一场,介绍加快科技研发创新,充分释放科技研发新活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其中“四个一批”中明确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请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和打算?
王晓燕: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围绕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省发改委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面向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技术、企业创新主体等3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力,建立了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全链条的创新平台体系,对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持续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沟通合作,推动大科学装置落地山东,其中2项大科学装置进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级、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重要平台。省发改委作为全省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主管部门,将牵头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与项目单位、有关市和省有关部门,全力落实土地、资金、配套设施等建设条件,争取2项大科学装置尽早启动建设。同时,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着力构建“装置+园区+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切实将科技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在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全力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带动整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我省先进聚合物、海洋物探装备等9个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数量居全国第2位,有力支撑推动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山东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3年累计支撑开展重大技术研发项目315项,有63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转化,缓控释肥技术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7150万亩土地应用推广,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下一步,围绕更好发挥工程研究中心“桥梁”作用,一方面,积极指导9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加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行业龙头、高校院所密切协作,整合形成创新创业创造新优势;另一方面,加快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推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提质增效。
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凝聚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8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6家,总数居全国首位。2021年,19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研发经费投入860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2.9万个,带动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近1万亿元。下一步,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十”重大部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布局建设10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5家以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同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大众日报记者:
请问山东省高校在聚力做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白皓:
全省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改革攻坚行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聚力做强科技创新载体。
一是实施学科尖兵梯队培育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高水平学科支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引领全省高校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计划,厚植已有数学、海洋科学等8个现有国家一流学科竞争优势,建强10个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建设10个左右学科。推动建设学科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一大批一流人才。
二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水平学科和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面向全球引进一批大师名师、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科研基础人才培育,立足人才成长链前端、人才金字塔塔基,坚持以才育才、以才引才,组织实施“高校青创团队计划”,建设一批高校青创团队。加大博士后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校加大博士后招收数量。优化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优先支持急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
三是实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增设急需紧缺的新兴交叉专业,着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工科专业,开设精准医学、生命科学等新医科专业,布局种子科学与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农科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健康管理等新文科专业。重点支持4所左右高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6所左右高校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支持5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鼓励省管国有大型企业、省内“链主”企业与高校共建专业、研究平台,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享创新成果,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
四是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为我省科技创新筑牢源头创新根基。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机遇,整合我省高校战略科技力量,组织高校牵头或联合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经济需求,分类建设一批高校实验室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高水平学科全覆盖、创新能力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实验室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高校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大力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推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之首,是国家重点打造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我省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聚力做强科技载体方面有哪些成效,下步有何举措?
罗新军:
近年来,省工信厅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是先后争创了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全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2家,仅次于北京、广东,与上海、江苏等省市并列全国第3。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先后认定建设新型纱线及面料、体育用品、绿色海洋化工、工业固废资源循环利用、超高清视频、环境控制节能技术、轴承等2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制氢储能、车联网智能化应用等20余家,形成了梯次合理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体系。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坚持“存量+增量”并重的思路,一方面充分发挥已获批的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梯次培育,构建认定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工作格局。
国家中心方面: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督促两家中心尽快落实技术开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设施条件,列出技术攻关清单,实行靶向突破。二是瞄准工信部公布的36个领域,进一步发掘筛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我省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省级中心方面:一是围绕4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围绕各自产业链以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积极发挥创新资源整合、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服务平台、领军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发挥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引领作用。三是引导尚未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地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实现零的突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