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所拥有的经济体量,更在于能够发挥出独特功能。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持续强化“四大功能”,以不断强化的功能体系,有力服务辐射长三角和全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展露身手。
在上海这座城,有前沿科技的“高光”时刻,有勇闯科研“无人区”的胆魄,有“揭榜挂帅”的藩篱突破,也有创新落地的产业硕果。
上海正在一个个关键领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第一”,在全球实现更多的“领先”。前瞻布局,抢先成势。这恰是这座城市的初心所怀、功能所系、贡献所在。
今日,上观发文《全球经济难逃阴霾,上海抓住这4个“局”,顶住压力不断创造新纪录》,全文如下: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奇迹。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难逃阴霾。承压中的上海,却在努力创造新纪录。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总量率先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同样在去年,“万亿”台阶还不止一个——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速为“十二五”以来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16万亿元……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过去一年,上海全市上下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学”的主动、激发“赶”的动力、强化“超”的追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外需萎靡等不利因素,交出高质量的答卷,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引领作用上努力展现新的更大作为。
服务全局:改革开放再深化
勇闯最“新”的改革,敢为最“难”的改革,率先开展制度型开放探索,率先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形成更多具有显示度的改革开放成果。
2月,今年上海首次外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德国蔡司集团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克里斯汀·马丁讲述了一段“始料未及”的经历:1999年公司在外高桥一间办公室做贸易,慢慢地,生产、研发、数字创新、共享服务等板块纷纷进入上海。去年,中国首次成为蔡司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这一切,归功于上海独一无二的环境”。
在上海,无数跨国公司有着相似经历——与上海携手,相互成就。蔡司所在的浦东,正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
去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上海迅速制定出台了《行动方案》,一系列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举措陆续推出、落地。其中,“系统集成”是高频词,“企业感受度”是评价标准。
过去各部门大多推行单一改革,近年来政府转换视角,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里的一个个痛点,将多个改革进行有效衔接和贯通,让办成“一件事”的体验度大幅提高。借助全国人大的立法授权,去年,上海市人大通过了6部创制性法规,涉及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退出、城管非现场执法等方面,企业感受明显。
在开放方面,得益于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两特”叠加,制度型开放步伐加快。浦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试点、集成电路企业真空包装协同查验等试点,连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也说“没想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研发机构的徕博科医药相关负责人就坦言,浦东的独创性改革,让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大大加速,“这肯定会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决策”。
升级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大虹桥”开建一周年,连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遥相呼应,形成两翼齐飞、内外兼具的开放格局。
不断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扩大开放要活力、向创新突破要潜力。这一年,一个个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大通道、大跳板,让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得以强化,成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发展的重要跳板。
第四届进博会前夕,一列中欧班列从上海出发
一年里,6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家外资研发中心安家上海,两者数量累计达831家和506家。上海新设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实际使用外资225.5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上海企业“走出去”备案投资196.21亿美元,实际汇出131.83亿美元,在全国亦是数一数二。
前瞻布局:策源能力再提升
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所拥有的经济体量,更在于能够发挥出独特功能。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持续强化“四大功能”,以不断强化的功能体系,有力服务辐射长三角和全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展露身手。
2021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上海首次实现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一等奖的“大满贯”。这些“高光”时刻,是上海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例证。
构建一支战略科技力量,是勇闯科研“无人区”、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首批国家实验室,3家花落上海,张江、临港、浦江国家实验室均已挂牌成立。还有各类“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应时而生,包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世界顶尖科学家联合实验室、生物制药前沿创新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去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建成启用,中外物理学“大咖”带领师生们整体入驻,将与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一道,向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领域发起冲击——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旨在以丰富的载体、灵活的机制,为世界各地怀揣梦想的科学家们提供新选择。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2021年11月1日在滴水湖畔开幕
科研活动越是前沿,越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去年5月,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水窗”波段全覆盖,轰动世界。中国在该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张江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中心。目前,上海已建和在建重大科学设施有14个,还有6个入选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科研“天团”搭配科研“神器”,加上“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让上海的创新引擎马力全开。《2021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上海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四年全国居首,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八位。
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如同硬币之两面,不可分割。全市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多家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颇有黏性的“创新场”,城市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持续增强。上海布局多年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去年制造业产值增长18.3%,产业高地形态显现。
在芯片车间特有的黄色灯光下,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在一些工艺和技术领域取得可贵突破,几十年的坚守终于撑起了国产芯片产业半边天;6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汇聚张江,去年上海有8个I类创新药获批上市,约占全国1/5;商汤智能等“独角兽”各展所长,人工智能基础层、算法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洋山自动驾驶智能重卡、张江AI新药联盟等一批应用场景取得新进展……
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为跨越发展架起桥梁。上海正在一个个关键领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第一”,在全球实现更多的“领先”。前瞻布局,抢先成势。这恰是这座城市的初心所怀、功能所系、贡献所在。
优化格局:空间节点再激活
今年1月6日,上海五个新城同时响起工程机械的巨大轰鸣声,宣告新城建设进入全面发力年。这一天,新城集中开工、签约项目达到40个,涉及高端产业、科创、基础设施、重大民生等领域,总投资额1328.2亿元。
加快发展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五个新城,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形成城市空间新格局,不仅是破解中心城区空间饱和、在外线开辟新战场的一招好棋,更是与长三角赋能互动、功能互补的一招活棋。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新城建设跑出了“加速度”。去年1月,五个新城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两个月后,“1+6+5”新城规划建设总体框架搭建完成。9月,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完成。近期,五个新城公共建筑方案对外征集。
先要“通”,才能“同”:交通畅通才能同频共振、同向聚合。交通动脉连线成网,城市群才能高效互动、强化链接、塑造节点。为此,上海将“一城一枢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一条交通线重塑一座城”。两港大道快速化项目已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南汇支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也在加快建设。
嘉闵线平纵断面示意图
随着新城与上海的主城区、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长三角其他40个城市的交通强化连接,各类要素开始加速流动,重量级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迎接东海第一缕阳光的南汇新城,去年3月底,迎来了临港集团总部及旗下一家公司入驻。全年共有50家企业总部、62家研发中心签约落户新城。
如今,“到新城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企业和人才流动的一种趋势。
打开今年首批开工项目清单,一批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配套工程颇为“吸睛”。包括南汇新城的长租公寓项目,“红房子”青浦分院,还有世界外国语学校、上海中学国际奉贤分校等一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令青年人才闻之心动。“一城一中心”“一城一意象”“一城一名园”等建设规划理念的落地,让新城发展有了更高的起点和站位。
作为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五个新城全面发力,加上主城区“中心辐射”、一东一西“两翼齐飞”、金山宝山“南北转型”,上海正以不断优化的空间格局,推动带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开拓新局:新赛道前再突破
2021年12月26日夜,一支造型新颖前卫的车队驶过上海热门商圈,引来市民围观拍照。这是首批下线的智己L7汽车,正在进行“巡游路试”。作为上汽集团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智己面世前已经让粉丝们翘首以盼。
在经济总量闯过4万亿大关之后,上海始终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寻找拓展未来的发力点。
“今天能不能选准一条好的赛道,直接关系到明天能否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去年开始,上海发挥“五型经济”所长,抢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终端”。
“新赛道”上,上海不乏实力不俗的潜力赛手——过去一年,拼多多、喜马拉雅、小红书、饿了么、叮咚买菜发展迅猛,上海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增速超过30%;16家企业闯入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位居全国第二。
“新终端”里,上海也有“爆款”出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新车源源不断运抵比利时泽布吕赫港,去年产量增长2.4倍仍难满足海外需求;上汽集团一年售出546.4万辆整车,西井科技无人驾驶商用车量产……
这一年,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一项战略大力推进。上海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管齐下,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交融共生,让经济增长的后劲绵绵不绝。传统眼光里“傻大黑粗”的产业通过数字转型、科技赋能、创新迭代,打开了新局面。
在沪造船企业去年以来海外订单接到“手软”,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年前在外高桥顺利实现坞内起浮,成为又一里程碑;奥盛集团、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开发的世界首条35千伏高温超导电缆成功投运;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取得突破……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上海不少产业从物理集成转向化学反应,产业加速“裂变”“聚变”。
去年底,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中船集团总部落户上海。上海本就集聚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船队中远海运集团、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港机企业振华重工集团、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管理者上港集团,还有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宝武集团……人们期待,这些“巨人”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跨越发展。
浦江奔流,东方潮涌。在构筑未来战略优势的关键时期,上海知重负重勇开拓,铆足劲头开“新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奇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