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双碳”行动有序推进 资本市场勇担重任

   2022-03-14 中国经济网
34
核心提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0年,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后,“双碳”被首次写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全国两会委员、行业研究专家认为,这是对过去一年“双碳”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肯定。今年“双碳”工作在全社会参与下有望呈现加速、再奋进的新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发挥重要功能,为实体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和动力。金融机构也用一系列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成果“奔向”市场。

“双碳”工作稳步推进

政策执行取得积极成效

3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一年多来,“双碳”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加快完成顶层设计;二是全面推进顶层设计落实。“我们对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满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碳’工作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层面均取得积极成效。”

从顶层设计和中层布局来看,2021年以来,配套政策接连落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完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助理任玉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政策体系的“1”,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明确了短期—中期—长期的行动目标,是“1+N”政策体系的核心指导,清晰呈现了我国“双碳”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而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代表的各行业、各领域相关政策措施作为“1+N”政策体系的“N”,亦在逐步完善,多地已出台相关规划“碳中和、碳达峰”行动方案,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正积极研究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均将作为《意见》的落实抓手,引导细分部门开展有时序、有侧重、差异化的减排行动。

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吕红兵进一步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监管部门开展相关督察考核工作,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和相关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有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以实现全国层面的‘双碳’目标。”

数据是最好证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同时能源结构有所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下降0.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1.2%;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有所下降,其中,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5.3%。

碳交易市场金融属性凸显

各方参与意识有所提高

“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过去一年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之一。

同时,根据《意见》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双轮驱动,需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

任玉洁认为,碳市场作为推动正外部效益内生化的重要市场机制,将利用市场化力量有效激励和约束控排企业降碳转型。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

“近期,我国碳市场开户数骤增,而且碳价也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正在稳步推进,各企业的参与意识也较过去有所提高。”吕红兵表示。

在任玉洁看来,我国碳市场仍有待充分的发展,可从扩容控排主体、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健全碳排放数据管理、规范碳排放信息披露以及严格碳市场履约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碳市场机制建设,增强碳市场流动性,以市场化力量推动企业降碳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建议,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可纳入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服务机构:一是完善碳市场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核查机构的监督和把控;二是更广泛的纳入有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核查机构,提升数据质量,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三是通过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CCER第三方审定与核证机构,推动中国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接轨。

资本市场强化枢纽功能

提供中长期金融服务

正如何立峰在上述“部长通道”上所言,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具有为绿色发展提供中长期金融服务优势,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有枢纽功能的资本市场,已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月7日,首条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的指数——沪深300碳中和指数正式发布。3月1日,上交所发布聚焦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与产品创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收盘,A股从事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上市公司达890家,累计IPO融资5567.76亿元,总市值13.60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88%。

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金融力量之一,积极参与推动构建绿色投融资体系,运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形式为绿色企业及项目提供支持。

“2020年,海通国际发布ESG声明,承诺在2025年底前,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并提供或协助提供总额200亿美元规模的支持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融资及投资资金,成为首家公开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服务绿色经济方面,公司承诺加大力度支持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行业,并将ESG风险审核纳入投资决策,逐步放弃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投融资业务。”

申万宏源证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组建完成‘碳中和’行业团队,助力一批绿色环保企业股权融资;发布‘碳中和’指数、构建‘碳中和’生态圈,搭建‘碳中和’业务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合作设立‘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证券日报 两会报道组 昌校宇 周尚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