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黄鱼上热搜背后的“黑科技”

   2022-03-21 中国青年报
46
核心提示:前不久,浙江渔民一网捞上近2.5吨大黄鱼卖出957万元的新闻,让东海大黄鱼上了热搜。均价每公斤4000元的上岸

前不久,浙江渔民一网捞上近2.5吨大黄鱼卖出957万元的新闻,让东海大黄鱼上了热搜。均价每公斤4000元的上岸批发价,让不少外地人感到惊讶,纷纷求证大黄鱼真有这么贵吗?

历史上,浙江沿海是大黄鱼的主产区。1974年,大黄鱼产量达到历史最高16.8万吨,但连续多年对外海越冬大黄鱼的围捕,严重破坏了大黄鱼的资源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形不成渔汛,野生大黄鱼的价格也一路走高。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首席专家严小军说,在冬季采捕到吨级规模的大黄鱼,可以初步判定:大黄鱼自然资源群体有明显恢复迹象,这一海区可能已成为一个越冬场。

大黄鱼上热搜的背后,是如何写好海洋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近几年,浙江海洋大学联合当地企业,承担了一项浙江省科技厅的重点研发计划,实践大黄鱼新型放流模式,即野化驯养加增殖放流。严小军介绍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建立舟山岱衢族大黄鱼的科学判别技术,通过基于线粒体基因型分子鉴定大黄鱼地理种群。

值得一提的是,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也被运用到大黄鱼的识别中,成为“鱼脸检测”。研究团队经过4个月的技术开发,将检测精度提高了20%,达到了应用级效果。

为什么要鉴定大黄鱼的地理种群?专家解释,如同龙井茶的核心产地在西湖一样,大黄鱼也有不同的地理种群,而岱衢族大黄鱼是其中的“土著优势品种”。对大黄鱼进行地理种群鉴别,对带动整个野生种群恢复、以及生态恢复和渔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大黄鱼种群恢复工作中,科技的力量是第一位的。”一位参与大黄鱼研究的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开始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个工作,就连一些老科学家的观念,也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可是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一样了,我们应该有所变化,真正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

一位从事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增殖放流工作已经开展了20多年,但以前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科技手段没有跟上,人工增殖放流鱼苗规格小、无法适应自然环境。

浙江海洋大学产学研团队提出了大黄鱼鱼苗“孵化基地原种繁育—驯养基地小网箱保育—驯化基地大网箱野化训练”的科学放流举措。研究试验后发现,大黄鱼鱼苗通过野化训练,从初级的5厘米左右成长到10厘米以上,之后再放归大海,这一阶段的存活率可以达到60%-90%,可以度过死亡率最高的早期阶段。

在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一个面积7000平方米、深度10米、可以抵抗12级台风的柔性围栏实验区域里,装备了“大黄鱼集群行为训练可视化”智能装备系统。通过水下鱼群行为声纳监测组件,研究人员可以观测到大黄鱼在水下的行为,加上由水下灯光、水下扬声器、自动投饵机、仿生机器鱼等组成的鱼群行为训练诱导组件,建立了突破性研究技术平台,有效提升了野化驯养水平。

仿生鱼就是帮助野生大黄鱼成长的一种技术。通过仿生鱼的带领,引导鱼群避开不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仿生鱼掌握鱼群的活动轨迹。在借鉴了大熊猫、东北虎的野化训练经验后,大黄鱼的游泳训练也被细分成几个阶段——幼鱼阶段的水流相对较缓,随着长大逐步“搬家”去往流速较大的区域。

在过去的养殖经验里,大黄鱼“搬家”是用网箱装起来,运到指定海域后再进行投放——有时候运输距离长达十几海里,投放的环节也非常“粗鲁”,有的就是直接倾倒,条件好一点的通过管道让鱼“滑”进海里。

曾多年参与增殖放流的一位工作人员描述,有时候能看到刚放下去的鱼就浮起来一片,都是白花花的肚子朝上——鱼群在转运的过程中密度太大,互相撞击,都会造成死亡。而现在,科技手段被运用起来,拉链式无损增殖放流网箱解决了这个问题,鱼群生长到了一定阶段,网箱打开,鱼群就直接游进大海,存活率大大提高。

在严小军看来,所谓“野生”大黄鱼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最原始的自然种群野生群体,第二种是人工增殖放流在海洋中生长的原代群体,第三种是人工增殖放流的种群,经过自然产卵产生的“第二代”群体。

“目前,我们尚无法确定此次捕获的野生黄鱼属于哪种群体,对我们科研及海洋保护人员来说,更希望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群体,说明我们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严小军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