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黔东南州科技局“五积极”抢抓政策机遇 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

   2022-03-23 黔东南州科技局
32
核心提示:相隔十年,国务院再次出台支持贵州的新国发2号文件,为新时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

相隔十年,国务院再次出台支持贵州的新国发2号文件,为新时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发展的关心重视,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黔东南州科技局通过党组会和全局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对新国发2号文件进行深入学习,学深悟透文件精神,积极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抢抓政策机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科技创新实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积极争取试点示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一是积极争取科技部和省科技厅支持黔东南州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区,同时,依托佛山市对口帮扶契机,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应用和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人才资源,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人才为支撑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体系,增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二是积极争取作为省科技厅科技超市改革试点,通过试点建设,精准掌握科技需求,加大科技供给,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积极深化东西科技协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佛山市 黔东南州“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规划》以及《佛山市科技局 黔东南州科技局科技协作协议》落实,充分发挥广东省科技、人才优势,通过“佛山研发+黔东南制造”模式,深入推进粤黔及对口帮扶城市科技创新协作,促进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黔东南州企业深化与广东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两地科技计划项目,联合申报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和所在省、市(州)科技计划项目,对引进转化的科技成果,优先给予重大项目支持,切实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关键、关联、共性技术问题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推动佛山火炬创新创业园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到贵州省或黔东南州投资或运营现有孵化器以及产业园区,探索科技、资金、政策叠加模式,提升贵州双创水平。
    三、积极谋划重点科技项目,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组织人员对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的战略定位以及重点任务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我州科技工作实际,谋划重点项目。一是召开黔东南州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科技支撑座谈会,组织州自然资源局、省地质勘察局六总队、省101地质队及相关县市和企业围绕黔东南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值化利用进行深入交流和分析,凝练科技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二是指导黔东南高新区和各县市科技部门围绕县市重点产业技术需求,谋划重点项目,经收集汇总和分析研判,梳理出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黔东南中心、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服务中心建设、贵州兴隆碳基材料生产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碳基材料研究院)、凯里酸汤及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研发中心等9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争取和推进。
    四、积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联合州税务局印发《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创新驱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合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列政策落实,探索制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奖励补助办法,切实减轻企业研发成本,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深入抓好《州委州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突出高新区定位,支持黔东南高新区加快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化平台项目建设,抢抓“凯里新城”建设发展先机,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体系,提升园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围绕高新区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不断改善水、电、路、讯、物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园区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措施,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招商和精准招商。争取各方支持,聚集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助力黔东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