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省创发院召开2021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情况通报会

   2022-03-25 山东省科技厅
56
核心提示:3月24日上午,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在济南举行通报会,向媒体通报2021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情况,

3月24日上午,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在济南举行通报会,向媒体通报2021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情况,并发布《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研究成果。会上,省创发院院长刘峰通报了2021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及有关情况,副院长杜广选通报了全省16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今年《报告》首次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形式进行发布。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新华网、大众网、鲁网等媒体记者参加现场通报会。16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及相关工作负责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山东科技创新云讲堂对会议进行了线上直播。

《报告》显示,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创新水平指数达到187.08%,较上年提高27.38个百分点,增速高于上年。从评价结果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全省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及占比实现双提升,研发人力投入增长较快。创新资源指数达到129.36%,较上年提高4.12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全省技术交易活跃,有效发明专利倍增,创新产出指数达到237.94%,较上年提高65.34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更加活跃,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企业创新指数达到179.85%,较上年提高25.02个百分点。

四是创新绩效水平稳步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创新绩效指数达到134.81%,较上年提高4.64个百分点。

五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省普惠性优惠政策落实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创新环境指数达到274.15%,较上年提高41.01个百分点。

六是区域创新发展更趋协调。各市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系数较上年减少,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内部差异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局面有所改善。

各市科技创新评价方面,《报告》显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超过100%的是济南、青岛、淄博、威海4市;指数在80%至100%之间的是烟台、东营、滨州、聊城、潍坊、泰安6市;指数在60%至80%之间的是日照、枣庄、济宁、德州4市;指数在60%以下的是临沂、菏泽2市。

《报告》指出,各市区域创新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全部提升,全部实现正增长。

二是济南、青岛双核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济南、青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辐射带动省会都市圈和胶东都市圈城市创新水平有较大提升。

三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济南、青岛、济宁、烟台、潍坊、东营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总额的比重超过1/2,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全省总额的比重接近70%。各项指标均较上年明显增长。

在全省及各市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初淄博、威海、日照、临沂、德州5市列入科技部新一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

四是三大经济圈内协同创新成效显著。省会经济圈七市中,有6个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跻身全省前10位。胶东经济圈五市中有3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跻身全省前5位,五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33万件,接近全省总量的一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全省的1/2。鲁南经济圈部分指标增长速度较快。R&D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达到15.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发明专利申请量方面,增速也超过了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

开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已连续4年发布研究《报告》。《报告》由原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现省创新发展研究院承担,基于权威指标数据,采用科学评价方法,真实客观反映全省及各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为各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