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华日报:南京市社科院和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高成长企业是助力江苏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2022-03-24 新华日报
50
核心提示:南京市社科院和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发布高成长企业是助力江苏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新华

南京市社科院和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高成长企业是助力江苏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华日报 2022年3月18日 第11版

新发展格局下,高成长企业作为新技术、新业态的代表,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地区的高成长企业数量越多,就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那么,就具体的区域和地区发展而言,高成长企业的网络化分布与空间集聚是否蕴含着某些客观的演化规律?其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是否表现出了某些共性的发展特征?

3月15日下午,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和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创新力与高成长企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系列成果之《高成长企业发展研究——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空间集聚与关联》,从空间视角系统阐述了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的空间发展格局与路径演化规律。该书为工作站继《高成长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以南京为例》之后推出的年度第二本专题研究报告。

本报记者 笪 颖

高成长企业网络指数越高,城市的创新力越强

据了解,“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是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于2020年7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创立的社科智库平台,2021年8月被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授牌为“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重点以高成长、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为对象,围绕创新模式、成长指数、空间集聚、创新发展路径上持续展开研究,旨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成果参考。

作为新书的第一作者,工作站主任、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专家郑琼洁表示,在流动空间时代,城市和企业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存量资源,更需要吸引和利用好外部资源,网络范式已成为探索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依托其独有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科技,不断开拓新区位窗口,构建资源共享或互补的企业网络,汇聚资金、市场、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已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激发区域创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2020年,工作站团队推出著作《高成长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以南京为例》,从企业理论、国际、国内和南京的统计数据以及南京的高成长企业案例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区域内高成长企业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而此次发布的新书《高成长企业发展研究——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空间集聚与关联》,则是该工作站团队在南京高成长企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拓展至江苏省,从空间视角研究了高成长企业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现象。

作为新书的第二作者,工作站副主任、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专家戴靓说,虽然近年来高成长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提振作用已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空间网络视角,系统性探讨高成长企业在各城市网络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新书率先基于空间网络这一视角,研究了区域高成长企业的网络分布和演化,构建了高成长企业网络指数,从流量思维探索了高成长企业在城市集聚创新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特定高成长企业的全局影响力和综合创新力,更体现出研究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根据书中研究,城市的高成长企业网络指数越高,其对外的经济辐射和协同创新能力则越强。

除“新视角”外,新书还从国家(中国)、省域(江苏)、城市(南京)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由面到点全方位、“多尺度”阐述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全书既总结了所有高成长企业样本的综合发展情况,也从三种类型、七大产业、三大区域“分层次”介绍了高成长企业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让读者既能找到高成长企业网络发展的共性,也能结合所在行业找到相关领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性。

江苏高成长企业发展整体向好,行业分布集中度不断提升

《高成长企业发展研究——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空间集聚与关联》一书在综合分析篇中,主要介绍了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的发展现状、空间网络关联演化与影响机制。通过回顾2018至2020年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情况,新书首先指出,就总体来看,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整体向好,行业分布集中度不断提升,高成长企业所属行业变化与时代发展背景契合。其次,该部分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以及基于链锁网络模型的跨城企业网络构建,揭示了江苏省高成长企业在全国以及省内的发展路径演化,以及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网络化布局发展的影响机制。

研究显示,作为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创新大省,江苏近年来尤为重视新经济的发展,高成长企业已成为支撑与成就江苏省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2018-2020年,江苏省高成长企业呈现持续性迅猛增长。从2018年的422家,到2020年的612家,增长率高达45%。不仅如此,江苏省高成长企业近三年分支布局逐渐从省内拓展至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关中及成渝地区,企业网络布局更加密集,影响力迅速扩大。

研究团队建议,面向“十四五”,江苏省要将新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依托不同城市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高成长企业的创新作用,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高成长企业集聚高地”。一要优化城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载体,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提升的根本性问题,增强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创新要素有效配置,推动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相辅相成。二要以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的全贯通方式,建立智造技术研究中心(级别)、合作开发中心(形式)和产业应用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提速高精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推广,提升专特优新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影响力。升级城市工业智造应用示范区。三要立足未来产业布局,设立城市中央尖端工业智造应用中心,聚焦工业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前沿应用场景,鼓励高成长企业更高效率参与变革技术产业化进程。设立未来城区智能应用中心,汇集高成长企业参与超前市场化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倪鹏飞在为新书做推介时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成长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诸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慧物流等新业态高成长企业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引领产业变革;另一方面,高成长企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征,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鉴于高成长企业的出现背景是新经济,而新兴经济的发展动力源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对新兴技术的需求,其最核心的本质变化是信息社会的形成,倪鹏飞认为,高成长企业空间网络链接是促进高水平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网络空间已更多地融入了全球产业链,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跨空间、多中心地生产产品,直接实现了跨国生产和定制,从而带来了经济结构的重塑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

与此同时,倪鹏飞还提出了“高成长企业创新发展是地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认为以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的爆发,能够显示一个城市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

聚焦“专精特新”,为研究深化打开新思路

新书发布之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还特别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成长,邀请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副主任、教授巫强,南京财经大学科技创新智库基地首席专家、教授杨向阳,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周晓平,巨鲨医疗集团董事长王卫,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大为各自发表看法,为此后的第三本新书创作及研究提供思路与建议。

巫强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自于创新。与领军企业的创新之路不同的是,“专精特新”企业往往作为领军企业的“配套”,需要与领军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或基于提升产品性能和锻造成本优势的考虑,需要在领军企业指导或约束下进行创新。甚至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在起步阶段,可能是以模仿创新为主,之后才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但从长远的角度看,现在的“专精特新”企业有一定的可能在未来成长为领军企业。

此外,对“专精特新”企业政策效果的评估是未来政策调整和优化的基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理论研究者需强化彼此间的合作,在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方式、相关政策的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以便为培优育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为科学、宽松和适宜的政策“土壤”。

杨向阳对此持类似看法。他认为,厚植“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因子,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瞄准国内领先,在继续改善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在法律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上下功夫,重视和加强省内各城市之间的营商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与学习互动,着力推动全省不同城市营商环境的均衡化。二是要进一步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成长阶段、发展定位等特点,给予其更加精准化的政策扶持设计,努力提高政策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三是要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力量。立足中长期发展格局,在考量现有“专精特新”企业遴选标准和条件的基础上,设计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发展策略,加大动态遴选工作力度,对于在部分指标已达标的企业给予适当鼓励和支持,将其纳入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储备库。

周晓平提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成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提高的发力重点。江苏不仅是制造业大省和创新资源大省,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的省份。为更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制度与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创新共同体稳定成长,赋能企业持续创新;以市场应用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帮助企业渡过近期多重难关;以个性化滴灌服务为导向,解决企业发展所遇痛点和堵点。

王卫结合巨鲨医疗集团的发展实践提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深耕”是永恒的主题。企业必须在“专精”“去噪”的过程中,耐住寂寞,敢于坚持,不断打磨出自身的长板和特色。

沈大为则从市场机遇和产业前景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发展的需求空间,认为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提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构建起核心技术的“护城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