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面对政府的招商引资,有的企业“遍地开花”,奔走于各地政府间,取得“政策最优解”;有的企业谈“招”色变,在“大政府、小企业”的思维定式中惨淡经营。
从专业招商的角度看,一个项目从谋划到落地离不开五大核心要素的支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从商业角度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或与地方政府合作谋求企业经营和地方发展的共赢,或通过自身改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政府与企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是市场要素
项目落地最难的是“活下来”,有些项目在谋划之初的技术层面及资金层面都没有问题,项目落地后只存活了几个月就结束了,不但浪费了资源,还容易使企业陷入纠纷。
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在政府的招商攻势下碍于情面,在没有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草草上马,导致在实际建设运营过程中问题不断。
另一方面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资源及项目支撑能力的科学调查,对项目落地后可能遇到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忽略了市场对项目的认可度,导致出现项目“水土不服” 或“叫好不叫座”等情况。
要想产品挣钱,就必须要有市场,无论是政府招商还是企业经营,一个项目落地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如果项目主要针对当地市场,那么对当地产品的认可度、同类产品特点、地方发展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项目面向的是全国甚至全球市场,那么市场规划、地理位置、仓储物流、市场占有率等就必须要仔细考虑。总而言之,项目有市场才能活下来,只有活下来,一切才有可能。
二是成本要素
企业在谋划项目时考虑最多的是成本。一般项目在核算成本时,除部分原料、辅料受市场影响可能存在波动外,大部分成本都是相对固定的。
招商引资项目企业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与其他项目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变量因素,即招商引资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不确定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经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政策兑现的刚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影响一个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项目团队、资金、技术等内部因素外,还有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突发事件等众多不确定因素。
政策兑现多建立在企业达到项目预期收益的基础上,政府与企业通过对赌的方式约定优惠政策,导致政策的优惠力度和企业承担的成本变化风险成正比,这是一种高风险的商业行为,一旦项目经营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政策无法兑现,甚至触发对赌条款,项目成本就容易出现激增,甚至陷入与政府的纠纷之中。
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应把优惠政策作为项目利润的一部分,在成本核算中自觉将优惠政策因素剔除掉,减少政策兑现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的潜在风险,实现企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的良性互动。
三是人才要素
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除宏观概念上的地域差别外,不同城市之间的区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去中心化”。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高端人才水平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天花板,项目发展也是如此。
随着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的日益便捷、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快,普通劳动力已不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地方能否为项目发展提供各类高水平人才决定项目后期能否快速成长。
企业需要与政府合作,逐步改善地方的人才环境,一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努力,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二是政府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政策,降低企业人才成本;三是政府要有计划地帮助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带动人才引进、技术聚集实现人才聚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四是服务水平
一个项目能否健康发展,除了自身因素外,地方能否为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也十分重要,这既包括高效的政务服务,也包括系统的社会服务。其中,政务服务方面,各地政府一直在改善地区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虽然政务服务系统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企业仍感觉被服务感不强。
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社会服务方面,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关系金融、法律、财务、物流、劳务等方方面面,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高低决定了项目承载力的大小。政务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依赖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却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的稳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对项目的影响是相对的,但是从企业角度看,地方政务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能否支撑企业发展,必须作为纳入企业项目谋划的考虑范围。一方面,要强化体系建设,打通系统间的壁垒,在实现横向信息互通的同时打通纵向传递通道;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服务不断完善,以求建设更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
五是政策要素
优惠政策在各地招商引资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政府角度出发,一个好的政策包括制定、实施、修改三个方面。政策的制定要与地方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紧密联系,起到“指挥棒”作用,只注重与同类地区的横向比较,却忽略将地方当前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片面追求最大优惠力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政策制定要注意实施的可操作性,一是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简单说就是“谁主管、谁制定、谁实施”;二是兑现标准和优惠标准要力求准确,通过实施细则明确政策兑现方式及标准。
主管部门全程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后期政策的及时调整修改奠定了坚实基础。各领域的主管部门根据主管领域的发展需要和政策兑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主动调整政策,有助于保持政策的活力和实现政策对经济发展支持的最大化。
企业要在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清楚政策兑现的要求和方法,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引导项目发展立足于自身,才能使项目不惧风雨、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