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福州高新区:智慧创新引领新时代 产城融合踏上新征程

   2022-01-10 福州高新区
34
核心提示:当一座座厂房被接入“云端”,当一条条生产线被智慧赋能,在福州高新区这片热土上,传统的工业园区正蝶变为

当一座座厂房被接入“云端”,当一条条生产线被智慧赋能,在福州高新区这片热土上,传统的工业园区正蝶变为高端引领的智慧生态园区。

园区升级,产业内核的更新迭代是关键。随着深度融入“数字福建”“数字福州”建设,福州高新区以城市智慧大脑为抓手,以数据资源池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围绕产业融合、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搭建了一批数字应用新场景,全面助推数字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型高品质“智慧生态园区”标杆。

强化顶层设计

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

塔吊高悬,钢架林立,冬日暖阳下,在高新区重点项目南湖公寓工地上,近百名工人正抢抓工期加紧施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画面并非记者“亲眼所见”,而是从福州高新区智慧大脑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观察到的实时视频。

在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打开“九大专项行动数字指挥部”系统的“改革攻坚专项行动”页面,工作任务、牵头单位、进度、状态、现场视频等详情一一在列。“我们现在看到的南湖公寓项目,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将有效解决高新区多个产业园区的人才安居问题。”工作人员说,重点项目现场覆盖有视频设备,管理者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项目现场,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这是依托智慧大脑开发的‘九大专项行动数字指挥部’,将党建引领、科教兴城、龙头扶引等九大专项行动的412个项目纳入系统,形成清单化管理。”“智慧高新”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系统将项目内容、项目计划、责任单位、完成时间节点等一系列关键信息具体化,以数据、图表方式直观呈现项目进展,清晰量化,一目了然。

为拓展数字应用,高新区创新连接九大专项行动体系,同时围绕数字中枢,打造智慧大脑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目前,高新区智慧大脑已设置场景治理清单、分析编排、防汛专题、AR全景等64个专题,打通13个业务系统,汇聚30万条数据。“通过提炼挖掘大数据中最有价值、最关键的数据,再以图表、图形、图像等方式呈现,为各部门提供智能分析、指挥调度、业务协同等服务支持,实现‘一屏感知园区运行态势’。”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5G、大数据在内的新基建,将各项事务置于“火眼金睛”的监督之下,福州高新区在“数字之路”上步伐坚实。为夯实数字底座,全区在安防、应急、交通等领域布局建设高空全景AR等监控系统,使多源数据在一个页面“并流”交互,形成园区治理的“数字全景图”,为园区运行监测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信息支撑。

打造智慧政务

按下服务提升“快进键”

“打开微信小程序‘e惠企’,填写相关信息后,平台就会为我们量身匹配出各种惠企政策。在线上就能轻松申报各种补贴,不仅少跑路,还十分便捷高效!”兆元光电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为解决惠企政策落地难、人才数据管理难等优化营商环境难题,福州高新区近期上线“e惠企”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本产业服务平台。据了解,这两个平台在全市均属首创,将为园区内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极大便利。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由于对助企惠企政策了解不足,导致错失加速发展的良机。”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企业想找寻适合自己的优惠政策,要在海量的政策文件中“寻寻觅觅”,十分繁琐。应运而生的“e惠企”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做到惠企政策“一网尽享、一键智配、一站办理”。目前,该区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在“e惠企”平台注册。

让信息和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近年来,福州高新区积极开展政务及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园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上线园区“云代办”、“零费用”刻章服务,推出77个事项“一件事打包办”套餐服务……2021年以来,全区智能终端累计办件17179件,为167家企业解决难题302件,全流程网办事项数达97.77%。

打造智慧型政务,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实力支撑。目前,全市最大的高标准区块链产业园正在高新区创新园三期火热建设,部分地块春节前即将交付使用。

据统计,福州高新区现有工商注册企业中,127家企业涉及区块链业务,其中包括全国首个区块链科技馆——海峡链谷。利用得天独厚的区块链技术优势,福州高新区全力开展知识产权上链服务,打造集知识产权确权、评估、认证、维权、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联盟链线上平台。

区块链技术在高新区的广泛应用,也为人才信息管理拓展出一条新路。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加大,如何鉴别学历及履历造假,防止“骗补”行为,成为主管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的人力资本产业服务平台,可以对人才数据进行审核、筛选、分析。所有授权单位均可在平台上进行人才数据的录入、更新,还可以发布人才相关培训、招聘信息等。”高新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块链”管理人才信息,安全又保真,不仅保障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隐私安全,还为企业后期争取人才补贴、落实人才政策等提供了便利通道。

集聚智慧产业

构建转型发展“双驱动”

位于福州高新区海西园的福建摩尔软件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第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作为福建省最大的汽车座椅制造商,福州联泓公司是摩尔公司的重要客户。强强联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发展智慧产业,关键在于抓准企业的“痛点”。联泓智能化生产线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生产数据。以往,这些数据需要通过人工一个个记录、收集,最后形成报表,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针对这个痛点,公司引入了摩尔云智造系统。

“‘云智造’系统的引入,可以说让公司生产‘脱胎换骨’。生产数据和质量数据实现了实时采集,既有利于管理层第一时间做出决策,也提高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效率。”联泓公司负责人邓吉雄说。

作为我省第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如今的摩尔云智造系统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纺织、涂料等多个领域,间接带动电子、铸造等领域的7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上云,构筑起工业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大生态。

摩尔的快速发展是福州高新区积极发展智慧产业、狠抓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构筑工业互联网生态圈,高新区瞄准新航向,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基础赋能平台,鼓励企业上云,开展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试点建设。

除了构筑“建平台”与“用平台”的双轮驱动,高新区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双向发力,依托摩尔云、中海创、航天云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精准对接,构建起星网物联、海康威视、北卡科技、智恒科技等数字化企业参与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全方位推动园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智慧”赋能,也需要聚焦“赛道”。为培育战略新兴企业集群,高新区重点扶持星网锐捷、海峡星云、兆元光电等高成长性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由1大特色(数字经济)、2大新兴(光电和生物医药)、1大支撑(现代服务业)、若干产业新赛道组成的“121X”产业体系。

目前,全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4家,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光电三大产业营业收入均保持较高增速,同时持续推动与大学城12所高校,以及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的合作,加快光电实验室、“三创”基地等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开启智慧治理

绘就安居乐业“新画卷”

2021年,随着智慧安防小区联网系统在辖区46个小区的全覆盖,福州高新区各类治安、求助、纠纷总警情数同比显著下降。巧用智慧安防来“智理”,一幅安居乐业的新画卷在高新区徐徐展开。

位于地铁2号线旁的高新苑小区,人口密集,高空抛物事件曾一度频发。“自从安装了这套监控系统,小区再未出现过恶意抛物事件。”小区物业负责人程文权说,小区内高空抛物摄像头实现监控全覆盖,谁家抛的、抛了什么、抛到哪里,整个抛物过程可以全程追溯。

为了更好地进行“智慧”治理,高新区探索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标杆项目。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示范点,高新苑小区配置了多种物联感知设备,如高空抛物专用监控摄像机、入户无感测温机、消防水泵压力传感器、一键报警求助杆等。通过视频设备结合AI算法,小区还实现了电梯自动检测,对电瓶车进入电梯行为进行实时管控。

为了真正将好事办好,高新区还通过智慧安防建设,全面提升小区信息化管理水平,让小区更加安全、宜居。如智慧服务系统还可提供一键开门、访客邀约、停车缴费等出行服务,以及响应居民报事报修、应急求助和投诉建议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高新区大大提升了小区管理效率,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感和获得感。

群众安居乐业,需要“智慧”保驾护航。随着高新区智慧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智慧大脑”搭建的应急指挥系统,围绕森林防火、防汛等应用场景和应急中心支撑能力进行建设,可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

去年3月,森林防火“巡检员”——双光谱中载云台摄像机正式“上岗”。目前,双光谱中载云台已在一些火灾高发区域普遍架设,云台通过热成像光谱实时感知方圆3公里内的温度异常,并生成预警事件。去年3月启用至今,已发现火情6起,有效辅助森林防火工作,保障了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以小见大,奠定品质标杆;由点及面,实现升级焕新。站在新起点,福州高新区将把科技创新作为新时代催生新发展动能的关键,围绕打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一流大学城和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的目标,将园区打造成数字化场景应用试验区、产业技术创新引领标杆和创新治理的科技新城区,以先行者的奋斗姿态,为福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贡献“高新”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