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履职尽责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亮点频现

   2022-01-19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42
核心提示:2021年以来,滨海区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服务工作领先发展,倾力实现以

2021年以来,滨海区围绕全区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服务工作领先发展,倾力实现以科技助力产业链现代化,惠企政策不断推出,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滨海区润丰化工、潍柴动力等2家企业均跻身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

做好平台建设 推进协同创新

为提速区内企业科技水平提升,去年以来,滨海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高端创新平台引进与建设,引导支持企业建立一批高端优势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21年,滨海区成功备案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荐6家企业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申报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同时,滨海区还梯次开展好各级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管理、运营,积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共计完成区内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工作,均通过上级验收。为提速发展,滨海区还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引入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成效结合机制,成功培育弘润新材料获得潍坊市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科创平台三等奖。

为让各类科研平台发挥实际效益,滨海区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同高校院所开展对接活动,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工作中,滨海区向区内180余家企业发放摸底表,深入4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技术难题和人才、项目统计,促成了济南大学潍坊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潍坊海洋生物技术转移中心等6个校企项目建立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宏建高分子材料与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技术研究中心正加快建设中。期间,滨海区还充分发挥各类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中科晶上智能装备研究院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0万元,为企业发展提升提供了更全面的资金保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作中,我们紧跟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不断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的创新体系,真正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极大地增强了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滨海区科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科创服务科副科长杨皓茹说。

加强人才引育 培育科技企业

人才是企业发展提升的原生动力,2021年,滨海区扎实做好人才引育工作,坚持“招才引智”不动摇这一工作准则,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共协助企业新引进国内高端技术人才(团队)5人。“我们是一家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企业,于2020年入驻滨海区海泰产业园孵化器。在滨海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截至目前,已经引进了3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并成功研发16项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经济价值2800多万元。”在前期的走访过程中,山东智永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朱素娟对记者说道。孵化一家企业、落地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一直以来,滨海区都全心做好区内企业人才引进服务工作,山东智永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便是滨海区主动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

同时,滨海区相关部门还密切关注我区创业人才工程企业成长,筛选推荐加易加生物、倍力汽车参与市级创业人才成效考核,2家企业每月营业收入利税率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税率;大力开展人才调研和科技人才交流活动,组织人才交流活动10余次,依托济南大学(揭榜制)专家行等活动,帮助企业搞好人才对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培育,滨海区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认真研究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区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根据滨海区科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科技科科长魏琦的介绍,截至目前滨海区共计入库1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27%,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2021年,滨海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计深入60余家企业调研,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政策宣讲,邀请财务和技术专家对拟申报企业进行面对面辅导,着力提高高企材料的申报质量,强化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合力推进高企认定工作。2021年共完成3批47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数量和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滨海区还注重以领军企业引领带动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引导企业积极转型、创新发展,润丰化工、潍柴动力等2家企业均跻身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

积极争取资源 加速成果转化

2021年,滨海区深入研究分析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充分挖掘企业项目资源,及时与上级业务部门搞好对接,认真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资源,着力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在工作期间,我们还着重帮助企业做好研究财政补助申报,2021年已经组织高信化学等22家企业成功申报2021年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经费,争取省级资金341万元。在小升高补助申报方面,我们也已协助惠丰化工等9家企业申报获得山东省小升高财政补助资金90万元。同时,我们还做好科技特派员备案工作,最大力度支持企业柔性引进创新人才,加速创新发展,目前已协助宏科水电等6家企业备案山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魏琦说。

据悉,2021年,滨海区相关部门还积极指导金亿达新材料申报“2021-2022年度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上级部门单位专家组已到滨海区现场核查,待立项批复;组织潍柴重机、胜伟科技等3家企业申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潍柴重机已通过省科技厅网评及现场核查,获批项目扶持资金1186万元;指导势为环保、海心农业等22家企业报名参加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蓓明医疗、希普生物通过初审,获得晋级;组织7家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第一批共有润科化工、方舟生物等3家企业申报,申报通过率100%,第二批推荐4家企业申报;审核润丰化工、区人民医院等43家企事业单位提报的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材料,共15个项目获得立项,获批市级资金104万元;组织焦易网、宏科水电、智永化工等5家企业报名参加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首届“揭榜挂帅”活动,目前参赛企业已完成第一轮答辩;组织7家企业参加潍坊市首届重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征集工作,提报金额共计459万,新和成药业、国邦药业等2家企业进入揭榜挂帅榜单。

在助力企业做好资金申报,加大创新发展的同时,滨海区还全力推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滨海区相关部门聚焦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期间,润科化工、潍柴重机两家企业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润丰化工等9家企事业单位均获得潍坊市科技进步奖。同时,滨海区相关部门还认真指导企业开展技术交易,加强技术合同认定审核。截至目前,滨海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06亿元,免税技术合同达5500万元,方舟生物等3家企业获得市级技术市场转移补助5万元。滨海区还聚焦技术研究与成果落地,目前已推荐海化集团、智永化工2家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获省级备案。

做实服务基础 优化服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发展服务,滨海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服务,通过落实定期评估机制,将日常服务、管理嵌入科技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农科驿站等工作过程。根据魏琦的介绍,2021年以来,滨海区共审核高新技术企业年报53项;组织科麦化学、华创机器人、祥维斯等3家企业通过省厅组织的2018年度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完成2019年立项的8个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的年度绩效评价,组织门捷化工、润科化工等29家企业市、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审验收;每月调度农科驿站运营情况,协助胜伟农科驿站成功申报潍坊市优秀农科驿站,获扶持资金5万元。

在夯实服务基础的同时,滨海区还积极优化科技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根据统计,2021年,滨海区共计深入科技型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问“需”于企、问“计”于企140余家次。“为了做好服务,我们不断加大培训力度,2021年先后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填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专题培训会4次,着力提升企业对科技政策、项目申报流程等熟知程度。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科技宣传,让更多企业了解科技政策、运用科技政策,真正受惠于科技政策。”魏琦说。

据介绍,在工作中,他们不仅认真做好惠企服务,还扎实做好承办的其他工作。一是研发投入统计填报,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填报工作的安排部署,从加强部门协同、组织专题培训、开展跟踪服务、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着力推动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填报工作。据统计,2021年滨海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15.6亿元,有研发活动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48.3%,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约为783人。二是做好国务院大督查迎查工作,从摸排梳理问题清单、及时向上汇报对接、深入挖掘经验亮点等方面,做好第八次国务院大督查迎查工作。三是高峰论坛组织筹备方面,认真做好与市科技局、第三方、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区财政金融局等单位的对接沟通,通过制定细化活动内容、完善疫情防控方案等措施,确保筹备工作全面落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