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订单。切割、串焊、叠焊、层压、装框、测试、包装……历经二十多道“磨难”后,一张张光伏太阳能电池板终成“正果”。
“这些电池板使用了无损划片技术,保证了产品的耐候性,而且电池板两面都可以发电,为全省唯一一家可以做双玻双面电池板的企业。”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良向记者介绍。
当前“双碳”大背景下,光伏产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润马光能具备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优势明显,在发电、质保相同的情况下每瓦固定成本大约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低5%-8%。“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排到了今年3月份。这些电池板经检测装箱后将出口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张中良说。
据了解,润马光能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投资7亿元,设计产能为年产高效光伏组件3GW、光伏电池片1GW,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约6亿美元。
作为“老油城”,如何在“双碳”背景下构筑发展新优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地制宜拿出了“追风逐日”方案: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抢抓新能源窗口期和机遇期,画好新能源招引“地图”,用好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大力引进、推进新能源项目,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依托海科创新研究院、润马光能等重点企业,加快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电池等清洁能源装备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的布局,大力招引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提高新能源在全区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新能源发展点亮“绿色经济”,打造重要的新能源利用及装备制造基地。
力之所向,必有回响。投资7亿元的润马光能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顺利投产,金雷科技、天能重工等一批风电装备制造“龙头”相继落地,颖科2GW光伏组件等项目完成手续办理,一批上下游延链、补链项目亟待签约……形成上下游关联度高、横向间支撑力强的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除发展新能源产业外,技术创新是改变能源和碳排放之间关系最根本的手段。
在位于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内的海科研究院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设备前紧张忙碌。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催化合成到测试,再通过铝塑、烘烤、叠片、压膜……一块块新能源锂电池在这里“升级换代”。
“这个实验室主要进行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以及新能源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研究,目前我们在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性能及低温使用寿命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电池续航能力提升30%以上,主要应用于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海科研究院研发总监苗力效介绍。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技术创新作为降碳减排、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产业公司负责产业规划、招商,围绕新能源产业,布局了金雷股份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天能重工风电塔筒及海工装备生产、中车兆源电磁线、昆宇锂电池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剑指千亿级海上风电主机和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发制造产业园、新能源利用及装备制造基地,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们将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能源清洁化利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深耕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之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康茂礼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