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规划》有深度、有广度、前瞻性地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设计和谋划,是中医药新时期发展的蓝图。”3月30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李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很多中医药人共同的心声,中医药五年规划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让人们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科技创新 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
作为中药制药行业的一名科研与教育工作者,令李正眼前一亮的是,《规划》中对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了专门论述,并专栏规划了中药质量提升工程,尤其是中药智能制造提升行动。
长久以来,中医药遭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药材质量、生产工艺。“我国中医药理论虽然先进,但中药现代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生产技术落后,工艺制造较粗糙,质控水平低。大部分中药生产线只实现了机械化或者自动化,无法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说。
张伯礼认为,提升中药发展质量,需要加快推进中药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研发进程,抓住跨界协同攻关机遇,搭乘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时代快车。
《规划》指出,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突破,在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研发、中医智慧诊疗等方向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在中医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李正看来,中药传统产业亟须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从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支持、培育、发展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以及重点人才与团队,对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李正说。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将明显增强
中医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筹建中医方舱医院、研制出三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提出“控制转重率是评价核心指标”被WHO认可……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中医药大放光彩。
为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到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均有中医药相关人员和内容,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并发挥作用,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这是对中医药的极大肯定,此次抗疫使用的‘三药三方’中的清肺排毒汤等三方,主要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合,疗效显著。”张伯礼说,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也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将开拓健康科学新领域的底气和信心,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张伯礼认为,传承、创新的宗旨是服务百姓,让中医药成果更多惠及民众。从这方面看,《规划》既高屋建瓴,又具体可行,接地气。为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提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为服务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出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设发热门诊的比例达到100%、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和老年病科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60%;为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提出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0%、中医床位数达到8.43万张,较“十三五”有显著增加,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
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也表示,《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把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从健康中国角度层层部署,强调在中西医结合、治未病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再就是中医药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医药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而不是按西医的体系来评价中医,这也为中医药未来研究、更好发挥疗效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优势,让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对助力健康中国、维护百姓健康意义重大。”张伯礼说。(付丽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